在媒体的最新一份调查中,分别有14.8%和28%的人愿意“在动荡期寻找职场跃迁的机会”、“在充电和学习上投入更多”。在寒冬的裁员潮之下,哪怕情怀依旧,锤子等企业的“消亡”或许也在所难免;BAT等企业的“缩招”也在意料之中……
不同的是,企业家们不愿直面这个“扎眼”的词汇。于是乎,两个代名词见诸报端——优化、重组。
据新浪科技不完全统计,从2018年6月起,先后有超过30家大小互联网公司被传出“优(裁)化(员)”,涉及人数达1.5万人。以官宣的角度看又分为三类,且依次递进:
滴滴或许是个另类:2月15日,CEO程维宣布过冬,“对业务重组带来的岗位重叠和绩效不达标的员工,进行减员”。
在这轮的裁员潮中,滴滴可能是唯一一个敢于直呼“减员”的企业。
相反,近期却出现了一些“高明”的变相裁员招数,例如便利蜂要求的数学考试、有赞的“996”工作制等……
在“奇葩”的表象背后,内外反应出了两个问题:
窥探内部,“有人正瑟瑟发抖,断臂求生”:越来越多的部门合并调整,无人接收即out出局。
有人发帖,“如何看待百度因打车发票一事开除员工”。事情并不复杂:有员工几个月多报销了几百元,便被百度开除且没有补偿,此次共涉及55人。
随后,百度在内部邮件中通报称,此次事件涉及的金额并不巨大,但有规则就要遵守,公司的制度不能打折扣。
一起看似普通的内部处置决定,引发出外界更多质疑。
有人将其与“变相裁员”挂钩,“在大企业‘薅羊毛’的事件比比皆是,百度处理过激了,做得不地道”。
在评论区,关于百度的裁员风波被“点燃”。百度内部员工纷纷爆料,发了offer却终止对方入职、业务板块变化致全部门裁员等等,而节假日不再派发员工福利等细节,也让内部人心惶惶,“我们这个部门,有能力的已经跳了,还有些人等着被裁拿补偿呢”。
“看主角的观众,殊不知,自己也是主角”——知乎上,正当知友们在信誓旦旦地调侃着百度时……不曾想,知乎自己却成了裁员风波的主角。
同月,陆续有知乎员工爆料自己被辞退,“上午还在改Bug,下午就被开了”等内容覆盖评论区。据传,知乎此次裁员涉及达300人。
与百度相同,知乎也迅速正面回应:是每年例行的人员和结构优化。
一名知乎员工向新浪科技透露,此前公司有3个工作群,人数均为500人,几天过后,已数十人悄悄退群,“现在加上新员工,也就一千三四百人,肯定没饱和”。
猎头公司启明业内顾问康少锋告诉新浪科技,以他的判断看,这波裁员有三个明显特点:企业领域广泛,被挖者变保守,挖人价码骤降。
一切始于去年5月,率先打响互联网裁员战役的是两家企业:ofo和魅族。
“小黄车高层很乱,媒体的分析很多,但资金链问题是肯定存在的”,康少锋说,ofo先被传出裁员,猎头们闻讯而来,“像这种高强度的初创互联网公司的员工,习惯加班,工作强度也大,一直有市场”。
短短一个月后,终端厂商魅族又传出裁员。“听说人数有2500人”,康少锋称,此次人数规模较大,人才市场一时难以消化。紧接着,美图、拉勾网,甚至阿里、京东和华为等,均被爆出裁员。
更让人战栗的是,这股寒潮还波及到了金融业、传统制造业,甚至连文娱等影视行业也在劫难逃。
“这种现象不正常,裁员潮来了”,各公司的人员正加速流动,超出了康少锋年初设定的人才比例预估。
让他猝不及防的,还远不止于此。
“很多先前想跳槽的高管,突然又不想动了”,他认为,互联网公司的高薪多源于人才在行业间的高频流动,很多高管的履历十分丰富,“你在竞争对手的岗位上干得越多,价码越高”,但是,从去年8月份开始,很多人开始静观其变,“半年后再说”是常见的答复。
另一个“非常规”的现象是,很多正处于上升期的互联网公司,“挖人价码”变得一降再降。而对于大型公司,往往给出的答复是“是人才肯定要,也可以开后门,但一般的人都先放放”。
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知群CEO马力坦言,不排除有些公司运转情况较好,但存在人员冗余、效率低下等情况,“特别是一些大的公司,以前裁员容易造成军心不稳,感觉公司出了问题,但现在这个时间点裁员,在大背景下不会出大问题,稳定性也很高”。
不久前,中信证券发布的相关报告透露,当前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掉头向下跌至荣枯线以下,实际就业前景不甚乐观。
而猎聘大数据“2018年新增职位指数”显示,从2018年9月中旬以来,全行业新增职位指数的确呈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针对互联网行业,进入10月份以来,该行业亦出现了企业招聘需求放缓的趋势,但目前并未表现出断崖式下降。
有职业顾问认为,随着企业招聘需求放缓,各行业将出现人员筛选更加严格的情况,这对求职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在寒冬之下往往又蕴藏着新的生机。正当程维宣布滴滴减员的同时,也有企业家对未来充满期待。
1月31日,九合创投王啸在年终寄语中说道:春节后,我认为会是吸纳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窗口,人才成本也会相对更低一些。希望大家不要犹豫,把需要的人才吸引到你的团队里。
阿里巴巴王坚也曾说道:不是不招人,而是找对人。
“裁员不是企业唯一的出路,也不是最好的办法,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艾媒咨询集团CEO张毅坦言,要换种角度来看,双方不必过于悲观,企业应持续探索盈利之道,员工也要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
两个月前,一篇名为《大裁员时代,没有幸存者》的文章刷屏,作者以个人经历描述了一场自称“声势浩大”的裁员潮。煽动的言论受到网友追捧。
但一直以来,困境都与机遇并存。
19年前,美国互联网遭遇寒潮,留下来的那几家公司,如今都成了行业巨头;
11年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互联网金融却异军突起,彻底颠覆了传统银行;
在媒体的最新一份调查中,分别有14.8%和28%的人愿意“在动荡期寻找职场跃迁的机会”、“在充电和学习上投入更多”。
正如联想创投集团总裁贺志强所言:在寒冬中先磨练内功、掌握技术,才能在穿越“寒冬”进入下一阶段时取得成功。
毕竟春天将至,资本犹在、企业仍存、机遇不减。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