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发展到今天,走了不少弯路,付了不少学费。今后的路怎么走?思路决定出路,如果仍然像以前那样摸着石头过河,那是没有出路的。目前A股市场的困境,问题出在急功近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根源是思路不清。过去几年推出了一些错误的政策,当时看问题似乎不大,但日积月累,现在终于让市场付出了巨大代价,而为此买单的就是广大二级市场投资者。
管住发行价格,放开发行数量
" 新股发行制度是A股市场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现在A股市场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此相关。新股发行中的核心问题是发行价格,从20倍市盈率定价到市场化定价,改革多次,均走不出过度投机的市场怪圈。为抑制新股过度投机,又派生出新的政策,比如增加网下配售比例,取消网下配售股份的限售期,甚至还酝酿让大小限提前解禁流通。还有人提出要降低新股上市门槛,进一步扩大新股发行规模。显而易见,所有这些办法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旦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原来的政策便难以为继,再次需要改革。有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
新股发行制度的难点在于新股发行时处于股权分置的状态,发行新股的数量只占总股本的一小部分,这就带来了准确估值的困难。如果按照总股本估值,上市以后因为只有新发行部分实际流通,成为伪小盘股,按小盘股的估值就低了,所以新股上市以后被爆炒;如果按小盘股估值,估值就高了,上市以后破发概率大大增加。A股市场的新股定价一直在这两个极端间跳来跳去,始终无法跳出这个怪圈。让网下配售部分直接上市流通,实践证明没有任何效果,只是让那些打新的机构投资者成为受益者。问题出在哪儿?
仔细梳理新股发行政策演变的脉络,发现存在这么一个现象,尽管新股定价机制一直在变,但关于新股发行数量的规定却一直没变。新股定价可以从20倍市盈率到市场化定价再到参考H股市价不断改变,但新股发行数量则根据公司总股本来确定,下限是总股本4亿股以下不少于25%,总股本4亿股以上不少于10%。这是" 法律上的规定,当然是不能变的,但新股发行数量的上限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限制,实际操作中一般离下限不远,因为也不允许多发。这是造成伪小盘股泛滥的根源。
现在拟上市公司在拟定IPO目标时,发行数量基本上早已确定,不确定的是发行价格。一些新股包装" 业绩,编造投资项目,目的无非是抬高发行价格,伪小盘股的现实也给这些新股抬高发行价创造了条件。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严格限定新股发行价格,如果需要募集的资金较多,可以增加新股发行数量以满足需要。至于新股定价是按市盈率还是参照行业平均标准,这个可以再仔细研究。
这实际上是将过去的新股发行政策来一个颠倒,就是定价保持一定,而发行数量成为变量。不要小看这个改变,这是一个颠覆性的重大改变,一箭三雕:一是可以有效抑制拟上市公司圈钱冲动,因为多圈钱就意味着增大新股发行数量,控股股东的股权比例就会大大稀释,拟上市公司必须三思而后行;二是可以降低新股的估值,新股发行量越大,上市后的市场定位就越低;三是减少伪小盘股的数量,可以抑制新股过度投机。
最近发行上市的" 浙江世宝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公司原定发行数量不超过6500万股,计划募集资金5.1亿元。当发行价确定参照H股市价为2.58元后,实际募集资金量将减少为1.67亿元。假定原来的5.1亿元募集资金项目是真实的,就应该满足其募集资金需求,将其发行量扩大为近2亿股,确保原定募集资金数额。但是这么做的后果也是很明显的,公司实际控制人的股权比例将被大大稀释,由于总股本大幅扩大,公司盈利压力也大大增加,同时因为新股发行数量成倍扩大,估值也将大幅下降,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持股市值也将大大减低。事实证明了一切,最终浙江世宝选择将新股发行数量大幅缩减为1500万股,以伪小盘股的面目回归A股市场,被二级市场市场爆炒,结果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持股市值大幅飙升,成为最大的赢家,二级市场投资者成为最大的输家,只能面对漫长的下跌周期。
以新股发行股数作为监管的依据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A股市场的发展现状了,今后应该以发行市值作为监管依据。以10元发行1000万股和以2元发行5000万股募集的资金数量是一样的,但产生的后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对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杀伤性要远远大于后者,而后者对于拟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制约性则远远大于前者。浙江世宝的例子证明,当拟上市公司只能选择后者时,甚至可以放弃圈钱。如果浙江世宝的发行只能扩大新股发行数量,其甚至有可能放弃上市。
如果是这样就对了,这才应该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方向。发行新股上市必须付出代价,这需要公司实际控制人全面考量,慎重决定是否发行新股上市。像现在这样大家争先恐后都要发行上市的现象肯定是不正常的,什么时候大家觉得上市未必是一件好事,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也就大功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