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入影响幸福感,并不意味不幸福的都与贫穷有关。“和社会利害攸关的主要是财富的使用和分配问题,而不是财富的多寡。”(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汤普逊)在所有这些调查中,“精神的弱势”和“权利的短缺”是民众对生活充满不安定感和危机感的主因。
在当下的中国,多少人感到自己幸福?有多少人感到不那么幸福甚至是不幸福?

巴菲特索罗斯理财秘诀 银行理财产品 收益稳健一枝独秀 风险 这是一个不仅仅是民众关心、研究学者关心,同时政府职能机构也应该关心的数据。
近年来,一些有关于此的调查应运而生。
据《中国经济周刊》昨披露,最新的一项调查结果今日将在央视出炉。在央视财经频道中国财经报道栏目主办的“CCTV2010经济生活大调查”8万余份有效问卷中,44.7%的人感到生活幸福及很幸福,而感到自己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达到11.1%。其余的为“一般”。由于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家庭占到了这次调查总数的85.0%,可以说“大调查”是面对普通民众的,平民化色彩更浓。(参见人民网时政频道)
如果这次“提前披露”的数据没有出入的话,将是对普通民众幸福层面相对细致的划分,这对于科学制定民生政策具有积极的参照作用。
类似的以市民的幸福感指数为评选标准的评选活动,在中国较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由中国国家统计局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经济生活大调查》;另一个则是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主办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大调查》。在去年末,第四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结果已经公布。而在此前的2010年11月中旬,中国青年报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633人进行的调查显示,30.2%的人感觉“幸福”,38.7%的人感觉“一般”,19.5%的人表示“不太幸福”,11.6%的人表示“非常不幸福”;12月中旬,《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民意研究机构——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进行的“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观念调查”,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结果显示,2010年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为70.0,较2009年同期调查结果76.7下降了6.7个点。
不管是什么样的调查机构或者调查方式,得出的民众幸福感数据都不一定绝对准确。但是,我们还是能从这些数据中找到下一步行动的方向。那就是,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事业机构,重点需要关注数据中“出现”的那部分“不幸福”、“很不幸福”的人群,究竟是怎样的一部分人?他们哪些地方感到不幸福?这样的人群是越来越多了还是越来越少了?什么样的改变能够使他们重获幸福?
此外,介于“幸福”和“不幸福”中间的那一部分“感觉一般”的人群,更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我们的社会发展和民生事业做得好一些,他们很可能就进入了“幸福”的行列;反之,他们也很有可能滑向“不幸福”的沼泽。对他们的“争取”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有的民生政策存不存在弊端,需不需要改进。
大文豪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文学家眼里的幸福分层,主要基于自己对人性的观察,更多的带有精神虚无。但是现在社会学意义上的抽样调查,关于“幸福”的概念,多具有物化的象征。纯客观取向的幸福感测量,关注的是硬指标,包括人均GDP、失业率、基尼系数、通货膨胀率等;即便以主观满足程度的判断为指标,也离不开具体的客观因素,如物价感受、健康成本负担等。因此,这样的调查可能给我们带来的一幅图景是:幸福的人群都是相似的,不幸福的人群原因也大体一致。
《瞭望》的调查告诉我们,收入水平、健康状况和家庭关系与居民幸福感有较高的关联性,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依次排在前三位。受访者认为,要增加个人的幸福感,最重要的指标是要有丰厚的经济收入,对此认同率为56.6%。
然而,收入影响幸福感,并不意味不幸福的都与贫穷有关。“和社会利害攸关的主要是财富的使用和分配问题,而不是财富的多寡。”(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汤普逊)在所有这些调查中,“精神的弱势”和“权利的短缺”是民众对生活充满不安定感和危机感的主因。
在高房价面前一筹莫展,在贵族学校的围墙外顾影自怜,在职业前途上目睹过多的“定制招聘”、“萝卜招聘”,在财富分享、政治参与上被置于边缘一隅……这些超越经济因素的贫弱状况,在降低普通民众幸福程度方面的作用已不容置喙。
民众幸福指数与政府作为有关。2011年,民生事业将迈开大步,这已经形成共识。眼下,各地方' 两会纷纷召开。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缩小社会贫富差距,降低基尼系数,提高民众幸福感,必将进入各级政府工作报告。在这个时候,有必要提醒我们的各级行政首脑,把眼光从那些“幸福”的人群身上挪开点,多多光顾“不幸福”的另一半。
管好城市和乡村,其实就是管好人的幸福。人幸福的数字越多,这个社会的快乐也就越多。而对“幸福”的理解,别以为就只是收入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