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外资撤离中国的言论盛行,原因解读千奇百怪,被多次举例的是外资集聚重镇苏州。
继去年希捷、JDI等相继关闭苏州工厂,2018年7月16日,又一外资企业欧姆龙永久关闭其苏州工厂。而从2015年以来,苏州每年撤离的外资企业保持在2-3家。
这是外资在有计划地撤离苏州,还是苏州产业转型所必须经历的阵痛期?请看下文分析。
外资正撤离苏州
改革开放以来,地处长三角这一中国最活跃经济区的苏州,借鉴新加坡成功经验开发苏州工业园区,吸引外资快速流入苏州。
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来,苏州抓住国际产业资本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机遇,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新增外资发展迅猛,2012年达到巅峰,实际利用外资91.6亿美元。这些外资主要流向了苏州制造业,成就了苏州“世界工厂”的美誉。
巅峰期过后,苏州吸引外资能力开始逐年下降,到了2017年稳定在60亿美元左右。2018年前5个月吸引外资21.3亿美元,同比仅增长4.5%,全年大概率不会超过60亿美元。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使得外资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由2013年的20%下降到15%。可以说,无论是从实际利用外资还是外资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外资正在撤离苏州。
人工成本上涨,不得不说再见
跨国公司纷纷进行海外投资,无外乎利用当地廉价资源、优势技术,或者规避贸易壁垒以接近消费市场。自中国加入WTO后,外资与苏州的廉价劳动力相结合,迅速赚得钵满盆满。然而,近些年快速上升的人工成本,让逐利的资本考虑撤离。
目前苏州市居民平均年工资年均增长幅度达到9.67%,超过了GDP增长速度。工资快速上涨导致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飙升,制造业低成本优势正逐渐消失,对劳动力成本较为敏感的代加工厂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让人疑问的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能完全解释外资撤离苏州吗?在笔者看来:不能!
虽然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但相对于美国、德国、日本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仍具有一定优势。此外,印度的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快于中国,2016年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差距已非常小。再考虑中国基础设施和劳动力熟练度优势,中国与印度、马来西亚等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差距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大。显然,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升无法完全解释外资工厂转移至印度、美国等地生产的原因。
产业转型升级,不是想留就能留
更进一步说,日益上涨的劳动力成本是外资撤离苏州的重要原因,而外资企业自身竞争力下降则是问题的本质。
苏州是制造业大市,在向制造业强市转型升级过程中,跟不上时代要求的低端制造业终将走向外迁、倒闭。
最近几年,撤离苏州的外资企业大部分属于电子制造业的代加工厂或组装厂,这些企业自身盈利能力较弱,抵抗产品更新换代和同行竞争的能力较弱。
例如,苏州欧姆龙主要生产液晶背光板,但广泛用于智能手机、车载装置、电视等场景的OLED屏并不需要背光板。再者,受本土厂商崛起竞争影响,欧姆龙产品竞争力与巅峰时期不可同日而语,未来其产品被淘汰出市场是不可避免的,提前关闭苏州工厂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处于产业转型升级期的苏州,也不是其想留就能留下的。
而且,欧姆龙并没有真正离开中国,其一边关闭苏州工厂,一边投资10亿日元增设上海控制机器二期工厂。由此可见,成本上升并没有吓退“追风少年”,只是风口变了而已。
随着经济与时代的发展,在一些产业渐次退出的时候,很多新兴行业也在迅速崛起。苏州市自2010年出台《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以来,以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OLED、集成电路、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一直处于稳步上升阶段,2016年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比达到40%以上。
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必然挤压传统低端制造业的发展空间。但从江苏全省来看,苏州转型升级步伐较慢,苏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江苏省总产值的比例一直在下降。究其原因,苏州早年大量吸引外资发展加工制造业,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现在的产业转型升级。为了追赶省内其他城市,苏州势必会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未来仍将有外资加工制造企业从苏州撤离。
事实已经佐证了这一点。近年来,苏州实际利用外资额保持在60亿美元左右。在2017年实际使用的60亿外资中,51.2%流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项目,比2016年提高了3个" 百分点。
不应过度放大外资撤离效应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每次有外资制造业企业撤离中国,都能成为网红话题,那些有“血汗工厂”之称的工厂逐渐关闭,并没有令人们高兴,反而将外资正常商业经营决策放大成了外资“大逃亡”。
十几年来,中国粗放式出口和财政信贷货币大投放式增长模式已经不复存在,急需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以转换经济增长动力。习惯于旧常态的外资企业关闭代加工厂,转移到越南、印度生产,本来就是中国要调整和压缩的行业。例如,全球最大的硬盘、磁盘和读写磁头制造商——希捷在苏州工厂的产品并非市场主流的新型固态硬盘,而是日薄西山的磁头驱动传统硬盘。由于经营状况不佳,希捷关闭的也不仅是苏州一家,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裁员达到14%。
我们不应过度放大外资撤离效应,外资迁移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在看到外资撤离的同时,也应看到苏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努力,毕竟2018年上半年还有488个新设外资项目不断落户苏州。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