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2月14日凌晨,"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至1.25%-1.5%的水平,这是" 美联储今年以来第三次" 加息,符合市场普遍预期。
消息公布后," 美元指数直线下跌约400点至93.4,COMEX黄金跳涨,10年期美债收益率走低," 美股三大股指涨幅扩大。
加息溢出效应边际递减
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例会后发布的声明中指出,11月份以来的信息显示,美国经济保持稳健增长,就业市场继续强劲,失业率进一步下降;家庭消费保持温和增长,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近几个季度有所回升。不过,美联储也表示,今年以来美国整体通胀率出现下滑,仍低于美联储2%的目标。
" 申万宏源(" 000166," 股吧)首席宏观分析师" 李慧勇认为,此次会议的主要看点有两个。一是美联储全面上调未来经济预期,将2017年GDP增速由2.4%上调至2.5%,2018年GDP增速上调0.4个百分点至2.5%,2019年和2020年的GDP增速也分别上调0.1和0.2个百分点;2017年到2020年的失业率均下调0.2个百分点。这显示出美联储对近期美国经济超预期的乐观。二是保持2018年、2019年以及长期利率目标不变,但上调2020年利率目标由2.875%至3.125%。
2015年12月,美联储启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加息,开始缓慢的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此后,美联储在2016年12月、今年3月和6月加息3次,并于今年10月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表示,“美联储本次加息,是自2015年底以来的第5次加息,符合市场预期,短期内对国际市场冲击有限。而且,随着美国步入加息周期,加息对国际市场的即时冲击和溢出效应呈现减弱态势。”
吴琦认为,我国相关的政策储备和应对经验已较为丰富,随着支撑" 人民币汇率趋稳的政策基础和经济基本面日益稳固,应对美联储加息的能力显著提高,市场反应也日趋成熟。“近期来看,更值得关注是美国税改政策,其引发的全球竞争性减税可能对国际市场造成较大冲击。但在做好合理预判、政策储备和及时应对的基础上,可有效减少对我国经济的负面溢出效应。”吴琦说。
我国短期内难加息
14日,人民银行上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和MLF操作利率,但上调幅度均较小,均为5个基点。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负责人表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是通过央行招标、交易对手投标产生的,本身就是市场化的利率。”
该负责人表示,无论是美联储的公开市场操作,还是人民银行过去长达20年的公开市场操作,大部分时间中标利率都是动态变化的。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不能体现市场供求有上有下,会造成市场套利和定价扭曲。目前,货币市场利率显著高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此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小幅上行,可适度收窄二者之间的利差,有助于修复市场扭曲,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该负责人还表示,考虑到岁末年初银行体系流动性需求增强,人民银行将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障银行体系合理的季节性流动性需求。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金融分析师鄂永健表示,“中国央行顺势微幅上调操作利率的信号意义大于实际影响,表明在货币市场利率显著高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情况下,央行未来随行就市地调整操作利率,很可能成为重要的引导方式。”
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表示,美国再次加息对中国有负面影响,但中国要跟随加息面临“两难”,应“两害相权取其轻”,短期内不加息为宜。目前,中国利率水平大幅高于美国,无风险利率偏高,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偏高。虽然不加息的话,资金的外流可能增多,但如果加息,虽然从利率角度看或抑制资金外流,但在美国大幅减税的背景下,融资成本的进一步提高也将促使更多企业向外转移。“况且,不加息只会促使部分资金外流,而加息则会引起国内融资成本的整体性提高。”不过,王尧基也指出,短期不宜加息并不意味着长期不宜加息。根据目前趋势,美国的加息周期至少还会延续一年多时间,中国后续的利率政策可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而相机抉择。
“鲍" 威尔模式”下美联储走向何方?
未来,美联储加息进程将如何演进呢?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由于明年1月议息会议的加息可能性较低,因此本次12月加息大概率是" 耶伦的"谢幕演出",未来美联储加息路径将转向"鲍威尔模式"。”
程实判断,2018年美联储加息之路将分两阶段进行,呈现相机抉择的特征。第一阶段,美联储有望保持当前加息节奏,将政策利率提升至温和通胀率,进一步消解鸽派加息的负面影响,并为大规模缩表营造政策空间。第二阶段,根据" 特朗普税改的落地进程和实际效果,美联储将相机再进行一次或两次加息,以巩固美国经济长期增长动力。“综合而言,2018年,美联储加息3次将是基准预测。”程实表示。
李慧勇也认为,美国明年有望加息3-4次,缩表节奏不变。一方面,在经济发展以及成熟阶段,税改影响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比在经济衰退时更加快速且显著。另一方面,美联储虽然“大换血”,但鲍威尔对加息的态度中性,未来更多的变化将会体现在放松金融监管方面。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和讯网今天刊登了《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 中国货币政策或相机抉择》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穆迪: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的溢出影响有限中国加息之辩:美联储带着全球加息 跟还是不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