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金贷监管之后,催收行业一度火极一时。
“通宵加班催收,单子多得接不过来。”
而如今,整个行业都深陷倒闭危机中。
多位行业从业者称,跟随现金贷起来的1000多家小催收平台,“几乎都倒闭了”。
而现金贷催收人员也比去年流失了三分之二。
另一方面,现金贷平台为了增加催回率,不停提高催收佣金,最高时,佣金居然达到了90%。
在利益的驱使下,催收员开始变得“不择手段”,导致和客户的矛盾不断激化,甚至引来警方介入。
红极一时的催收行业,如今陷入了惨烈的生存战争。
活下来,就是一种幸运。
01乱象横生
去年年底的现金贷监管,一度催火了催收行业。
“监管之后,大家都不想还钱了。行业逾期全面爆发,催收的生意变得特别红火。”一家催收平台的创始人何俊毅称。
当时,他们同时接5家平台的单,天天加班到凌晨。
甚至有很多人看到了商机,临时组建催收团队,租场地、招员工,试图从中分一杯羹。
那时的金融机构都明白,正在面临的是“抢钱大战”,谁能多催回来一点,就少亏一点。
“最早的时候,催回金额的10%是佣金,后来变成30%、50%,最后一家头部现金贷公司,直接开到了90%。”何俊毅称。
这意味着,催回1000元的单子,可以直接提成900元。
在金钱的驱使下,一些催收机构开始调整“底线”。
“上面的压力太大了,这个行业不缺人,催不回来就走人,所以大家都有点疯狂。”行业从业者秦明说。
把用户正常的照片P成裸照,寄小骨灰盒等最下三滥的手段,都一度在行业中出现。
但这些手段,其实并没有让催收业绩提升。
“形成了情绪的反弹。催收越无底线,用户就越不还,对抗情绪很严重。”何俊毅称。
催收和用户的矛盾,还是集中爆发了。
各个用户群,都将催收称为“狗催收”,喊着口号不还钱。
甚至开始出现一些过激事件。
一位知情人士爆料:“5月23号,小牛普惠线下门店,冲进来一位拎着刀的逾期客户,警察也介入此事。”
多位知情人士认为:“这是小牛普惠催收太厉害引起的。”
这些过激事件,引发了监管的注意,政策不断收紧。
比如,5月4日,银保监会与公安部等机构发布了《关于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维护经济金融秩序有关事项的通知》。
其中,明确要求各有关方面:充分认识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的必要性,以及暴力催收的社会危害性。
而这段时间内,也能批量看到公安介入、打击暴力催收的事件。
据知情人士透露,成都一家催收公司因PS律师函与公安信息,被警方调查。
监管和警方的介入,让催收行业略为收敛,但也让行业岌岌可危。
此时,火热的催收行业,开始了一轮残酷的洗牌……
02消失殆尽
到了今年年初,现金贷的用户开始了分化:能上岸的,基本全部上岸;不还钱的,基本沦为最黑的黑户。
整个现金贷市场全面收缩,业务量减少。这意味着,催收行业陷入了无单可催的境地。
“从去年年底开始,催收机构很少再有新增的订单了。”多位业内人士证实。
事实上,在今年很长一段时间里,催收机构都是在消耗当年现金贷的存量订单。
以前M3(逾期3个月)的单子,还有不低的催回率,而现在基本只能催回来M1(逾期1个月)的。
这是因为,债务人也开始了升级。
与老赖的战争,让他们打得身心俱疲。
监管来了,老赖有了不还钱的理由,直接在电话里说:“你们就是违规的高利贷,我凭什么还钱?”
如果催得太猛,他们就给催收员录音,打电话去相关部分投诉。
所有部门的电话,他们都在小册子列好了。
“老赖都抱团,信息互通有无,进化得特别快。”何俊毅称。
而这反过来,给催收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的催收人员培训3天,就能上岗,而现在要培训2个月。“这期间都是公司在养他们。”催单侠CEO李晓炜表示。
所以,很多催收机构会到三四线、人力成本低的城市,招募催收人员。
一边是疯狂招人,另外一边,还有大量人员流失。
“事实上,浩劫之后,小额现金贷的催收人员减少了三分之二。”李晓炜表示。
大量催收员正在自动脱离这个行业。
“你要么天天和老赖对骂,要么就是逼迫老实人还钱,这样的生活太负能量了。”老催收员" 葛平决定不再从事这个职业。
而现在,钱越来越难催回来,老赖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
“以前工资最高的时候,每个月都是2万多。”另外一位催收员郑小东称,如今,4000都不到。
抛去生活琐碎开支,4000元基本所剩无几了。
“家里人都开始劝我转行。”郑小东知道,他从事6年的职业,可能难以为继了。
不只是郑小东,还有很多人也面临着离开催收领域的抉择。
“接不到订单。就算接到了,也催不回来。”何俊毅称,几乎所有靠着现金贷起家的催收平台,都生存艰难。
到最后,催收平台已基本饥不择食。
“客服中心已基本没有催收单子了,现在都是些推销之类的单子。”客服中心接线员薛梅玲表示。
“工资都快发不下来了,更付不起公司的租金。”何俊毅称,很多小的催收公司,就是在这种弹尽粮绝的境地中,退出市场。
多位行业从业者透露,伴随着现金贷起来的催收行业,至今都没有熬过这个艰难期。
上千家,几乎全军覆没。
曾经的辉煌,眨眼即逝。
无论是催收机构批量倒闭,还是从业人员转行,都在宣告一个现金贷催收黄金时代的终结。
“优胜劣汰,这是一个必然过程。”李晓炜表示。
03前途未卜
尽管上千平台倒闭,但一些做得不错的平台,还是活了下来。
然而,对它们来说,接下来,还有一场异常艰难的生存之战要打。
现金贷的单子没了,能不能去拓展新的领域?
“我们曾经考虑去切一些消费金融的单子,但很难。”秦明表示。
本质上,催收行业是一个极度需要人脉和资源的领域。
“现在好的资源都被一些大平台独揽了,小平台只能接一些零散的订单。”李晓炜表示。
这些疆土早就被大家圈下,后来的小平台想去抢食,实在很难。
特别是银行的单子,更是被几大公司和庞杂的" 关系网把控,小催收公司毫无机会。
那新的资产可以接吗?比如车贷。
实际上,车贷与现金贷不同,它的线下催收比重很大。
“做车贷很需要当地人脉,甚至涉黑,单有线上是远远不够的。”李晓炜表示。
新的业务难拓展,同时,它们还受到自身技术和能力的局限。
很多甲方平台都会做一个榜单。
“都是催收机构的排名,甲方一般每星期都会根据业务量进行排序。”一位甲方机构人员透露。
小的平台,几乎没有接到合作的机会。
也有一些大平台,会将一些单子分包给小平台,但如果服务跟不上,大平台的声誉也会受到影响,而拉低排名。
供求关系正在改变。
以前都是甲方公司到处找催收伙伴,现在变成催收公司指望甲方赏口饭吃。
催收的话语权越来越弱。
“我们跟甲方的合作其实很谨慎,稍有差错,合作可能就会终止。”李晓炜表示。
这项弱点一旦被一些债权人掌握,催收机构就会受到威胁。
“我们给债权人打电话,次数多了他们就会威胁,再打就去平台举报我们。”秦明表示。
平台接到用户举报,会直接扣掉催收机构一部分钱,情节严重的,甚至会被剔除合作名单,到银监会举报。
实在是步步艰难,如履薄冰。
一间屋子、几个人就能撑起一家催收公司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
“如今的催收,更像是一场博弈,是脑力的比拼。”李晓炜表示。
存活下来的平台,生存之战才刚刚打响。
(应受访者的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