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的数度高位强攻,投资者日渐蔓延的“恐高症”,都令近期的市场敏感话题转向“88魔咒”——当基金' 股票 仓位升至88%附近时,意味着A股市场将会出现一波调整。在过去的牛熊市中,“88魔咒”多次用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它的灵验,而这一次,它会成功吗?
在去年底骤然暴起的A股反弹中,众多基金公司确实在不断加仓,加仓对象也正是跟随着市场主流——金融地产等众多周期股。在约两个月时间的单边' 行情中,基金整体股票 仓位上升至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虽然各家' 券商和专业评价机构所测算出来的' 数据不一(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使用了不同的测算依据和测算方式),但综合来看,虽然基金仓位尚未达到88%的巅峰水平,却也离之不远。单纯从仓位水平来看,基金的整体股票 仓位已逼近“88魔咒”的临界点,这对于包括基金经理在内的众多投资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88魔咒”其实是一个民间投资者总结出来的现象,它并没有严谨的逻辑推断,也没有详尽的数据分析,但由于市场多次在基金股票 仓位达到88%附近时出现短期调整,因此,这个“魔咒”也渐渐为广大投资者耳熟,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投资者的情绪。业内人士曾指出,在过去A股市场较大程度上依赖以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时,基金的仓位变化会对市场趋势造成显著影响,尤其是当基金股票 仓位较高,已无力再推动股指前行时,往往会导致短期市场做空情绪的释放,从而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进而导致了“88魔咒”成为一种规律。但伴随着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在A股总市值中占比的不断下降,市场走势对基金的依赖度也大幅下滑,“88魔咒”的有效性自然随之降低。从这个角度来说,“88魔咒”虽然被传的神乎其神,但其对投资者的心理影响其实渐渐超过真实效用。
事实上,在资金推动为主的股市里,“88魔咒”是否生效,取决于场外资金的入市欲望。从逻辑上讲,即便基金股票 仓位整体上升至88%的高位,难以继续增仓,但只要有足以与基金业媲美的新资金源源不断涌入市场,股指依然具备继续上攻的能力,此时,“88魔咒”便自然失效了。而从近年来A股市场的资金分布情况来看,逐渐崛起的'私募、券商集合理财等机构投资者和在市场上几可翻云覆雨的产业投资者,已经具备了和基金业“叫板”的实力,此外,QFII投资者阵营的不断壮大,也成为A股市场不容小觑的一股力量,因此,如果这些资金仍有入场的意愿,那么即便基金仓位已然到达巅峰位置,A股市场也不会缺乏前行的动力。所以,投资者与其将目光聚焦在基金仓位是否达到“88魔咒”临界点,不如花更多的心思去深研基本面情况,全方位地把握各方机构投资者对市场趋势的真实态度,才能真正地在A股市场中站稳脚跟。
站在目前时点,面对着A股指数拒绝回调、银行股不断走高的现状,更多业内人士并不是从基金仓位高低而是从行情逻辑上去思考A股潜在的投资风险。许多基金经理在接受采访时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以中国经济复苏为支撑的周期股估值修复,是本轮行情的主线,其中尤以银行股为甚,这也是指数得以超预期反弹的主要原因,但银行股上涨至目前位置,与香港市场之间的估值差距已经大幅缩小,从理论而言,估值修复行情已近尾声,这才是目前A股投资的最大风险所在。在他们看来,如果市场在目前投资者信心有所恢复的背景下适度回调,或能激发更多的资金入场,对于行情的中长期走势更加有利。换句话说,如果出现这种回调,它也不是应“88魔咒”而生,而是为了夯实一波更大行情的基础。
其实,跳出所谓“魔咒”带来的心理障碍,投资者的眼光就会变得更宽广。伴随着投资者组成结构的日益复杂,多种角色、多种思维和投资模式不断交织碰撞,如今的A股市场在投资规律上更加倾向于市场化,任何单一的机构或者组织都已经不能轻易影响市场的进程,因此,将投资希望寄托在某一类机构或者组织的行为上,以及它一度所形成的某种伪规律上,终将饮恨市场。在未来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要想让自己生存下去,投资者需要更理性的思维,需要更真诚的价值投资,也需要更平和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