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上半年,一场「痛苦」的变化在知乎内部发生了。
先是业务逻辑的反复推演,紧接着是公司组织架构的调整,知乎 live 和知乎书店两个知识服务团队整合,同时继续招兵买马。最终,知乎成立了新的知识市场事业部,一切才重回稳定。在 5 月的知乎盐 Club 大会上," 周源宣布,将知乎知识市场升级为「知乎大学」。
过程是纠结的,但知乎却是坚定的。升级后的知乎大学不仅有知乎书店、知乎 live,还囊括了知乎读书会、私家课等产品,最终形成了基于「课」+「书」+「训练营」完整体系的用户场景平台。能获得这些服务的知乎超级会员也开始售卖,定价 348 元。
用" 张荣乐的话说,这是知乎慎重考虑做出的决定:「这绝对不是一次简单的业务尝试,知识大学关乎着知乎 5 年、甚至 10 年后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他在今年年初离开猫眼电影加入知乎,出任知乎副总裁和知乎大学事业部的负责人,并且在周源的建议下主导了公司的一系列调整。
此时,距离知乎上线第一款知识付费产品知乎 live 已经过去两年,知识付费市场的「大风」来了又走,在行、" 喜马拉雅、悟空问答等竞争对手和新的产品形态不断涌现。但张荣乐认为,庞大的知识付费市场依然处于早期,还有很多方向值得去挖掘。而知乎大学可以以「体系」的方式在这个领域探索。
知乎总被外界看做是一艘「慢船」。现在这艘慢船正驶向深海,和一片更广阔的海面。
知乎大学是如何诞生的
诞生到现在,知乎已经从当初的「乌托邦」成长成为了一个「普惠社区」。而 2016 年上线的「值乎」是其开始向知识付费市场迈进的标志。这之后的两年里,通过知乎 live、书店、私家课等不同产品形态的探索,这个普惠社区的「平台」属性越来越强。
依赖早就构建起的社区氛围,知乎的知识付费服务已成规模。张荣乐公布了知乎在这方面的成绩单,目前在知乎平台上总共付费的知识服务产品已经超过了 15000 个。整体的付费人次超过了 600 万人次,知乎链接到的知识生产者超过 5000 人。
伴随着这些变化的背景是,整个知识付费市场的大盘子在快速增长。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 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 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为 49.1 亿元,同比增长将近 3 倍。
增速飞快,但知乎认为这个市场仍处于早期。张荣乐判断,知识付费是传统出版行业和教育行业的结合。传统出版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8000 多亿,近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也超过了千亿。如果以此判断,这个市场还有很多空间值得探索。
直播答题、语音书……市面上开始涌现各种各样的知识付费产品,但现阶段的知乎需要的是一套「体系化作战」的方案。
无论周源还是张荣乐,都更关心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才是真正属于「知乎路线」的。从消费端的需求和 SKU 的数据来看,张荣乐发现知乎的消费者对知识付费意愿的消费有几个特点。「一是多元,无论知乎 live 还是电子书,都覆盖了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就是有趣,我们希望一个普惠的社区,应该可以用大家都理解的语言,让每一个人都获得知识。」
在公司探讨「知乎需要为知识市场建立一套什么样的服务体系」时,同事们想起了《象牙塔的变迁》。在这本书里,美国学者威廉·克拉克追溯了现代大学学术体质的发展过程。结合知乎社区和用户的需求,张荣乐觉得,现代大学概念和它的发展方向,都和知乎未来想要到达的而未来很契合。
「现在大学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它开始推进学术和市场的结合。教授的很多内容也和学生毕业面临的情况高度结合;大学里每个人都是自由主动的,期待讨论和启发,而不是先为人们制造焦虑,再提供解决的方案。」
于是,知乎大学的想法就这样诞生了。
确定方向后,知乎需要回答用什么样的产品和机制搭建一个「赛博象牙塔」。
目前,知乎大学由「课程体系」、「书的体系」和「训练营」共同组成。课程体系包含 Live 小讲和私家课,从音频到视频,从小体量到大体量、从短时分享到长期体系化的初步覆盖,同时将更有针对性、更强调互动与反馈;「书的体系」包含「知乎书店」的电子书、有声书,及近期上线的「知乎·读书会」,以书为基础帮用户构建完整的知识逻辑;训练营则更加深度,旨在提供轻型培训服务。在内容输出形式上,也形成了图文+音频+视频的矩阵。
公司内部也必须调整以配合变化的脚步。知乎原有的 live 团队和电子书团队曾经是分头作战,运营团队按照业务形态寻找合适的优秀回答者,建议对方开一场 live 或出书。但效率和效果都不够理想。现在,两个团队合并后,团队开始以服务对象所擅长的角度服务平台上的知识生产者。
要符合「大学」的理念,提供普惠的知识,知识的交易模式也要发生变化。过去人们购买一节 live 课程、一本电子书,都是单次的消费,但张荣乐认为,这与知乎大学构建普惠知识社区的理念是相悖的。而在新的知乎大学体系里,缴纳一次超级会员的会费,就相当于交了一次「学费」,所有的付费产品都会成为免费内容。
这种变化是知乎在商业化上迈出的关键一步么?知乎并不这么认为,在不久前的盐 club 大会上,周源就强调过,对" 于刚刚诞生的这个体系来说,做好知乎大学的口碑才是最重要的。
知乎的「慢」
要成为一座「大学」,知乎还要保证高质量的输出这正有启发性和实用性的知识内容。特别是当许多内容已经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规模性的传播,优秀内容的稀缺性正在凸显出来。
这也是整个知识付费行业想要获得长久发展,都需要认真解答的问题。张荣乐认为知乎可以通过更精细化的运营方式环节内容的商业效益问题,让不同的内容匹配进入不同的产品形态:例如,一些与金融投资相关、时效性更强的内容,可以流入 Live;而另一些具有普世价值的内容,可以进入「书」的体系里;而一些授予技能相关的内容,则可以通过训练营的方式输出,并且由平台和「老师」一起监督用户完成「作业」,获得反馈。
当然,这对运营方面带来的挑战也是巨大的。不同的产品形态,生产的周期和难度不同,知乎平台需要介入内容生产的程度也不同。在得到等平台上,由于内容输出难度牵扯时间精力太多而离开的内容供应者案例已经出现。
接下来,如何「体系化」的提高这些「非标准化服务」的效率,是知乎大学在搭建好框架后,必须要解答的问题。为此,张荣乐表示知乎大学正在焦心如何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这项工作里。同时,知乎大学的产品构架也需要在尝试中不断改进和优化。
但知乎大学的优势是建立在了知乎这座城池之上。无论内容体系,还是调性,都会努力和知乎原有的「态度」保有连接性。张荣乐觉得,整个行业还处于快速变化阶段,知乎大学的成长和速度都不可能被准确预估,对团队来说,更重要的是尽快找到定位,寻找到合适的增长方法。
知乎大学现在并不用过分承担知乎商业变现的诉求,张荣乐也指出,在整个知乎体系里,广告收入的增长速度非常可观。但如果长远布局的角度来说,知乎大学现在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将会决定知乎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爆发力,最终赢得这场「长跑」。
有人说知乎是一家文火炖汤的慢公司,融资慢,转型也慢,就连 2016 年知识付费市场迎来突然爆发时,知乎在产品层面上的反应都慢了几个月。但周源并不这么看,在最近的一次采访里,他解释说,知识服务的产品形态是积累型的,需要沉淀,或许三年前知乎上诞生的内容,如今对用户依然有价值。更何况,从产品创新和竞争力方面看,「知乎速度」并不算慢。
现在,周源想要回答五年,甚至十年后的知乎和知识付费市场是什么样子?知乎大学为那个未来埋下了一颗种子。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