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超速发展的中国民营企业,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信任危机,怎样挽救海外投资人的信心,又在这场代价昂贵的教训中学到了什么
编者按:2007年10月3日,在纽交所上市
仅4个月的赛维,因为一位离职员工的检举信,遭致股价腰斩,并面临股东集体诉讼。这家从起步伊始就被风险投资热捧,短短两年内便登陆美国的新能源“明星”,其前景几乎在一夜之间从“阳光灿烂”变成了“乌云密布”。
年仅32岁的CEO彭小峰,及其磨合不久的团队,面临着媒体和投资者的双重拷问,而他们过往的低调保守,又导致公司在对外沟通过程中无法在短期中与市场上投资人完整的交流。
而在此当口,一些别有用心的利益集团又刻意把水搅混,以便趁乱牟利。
在过去三个月,本刊记者持续跟踪赛维,遍访包括彭小峰在内的公司核心高管以及多位海外投资人和地方政府,力图客观还原这家超速发展的中国民营企业在面对信任危机时的处理全过程,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
我们从中发现,当中国企业登陆严格遵行萨—奥(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美国资本市场后,再抱着“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东方式态度将无法化解危机,必须采取更积极的应对,更主动的沟通,更透明的开放,更及时的披露以及独立第三方的调查等一切必要措施,依法尽快处理。库存问题可以通过调查能够水落石出,而信心问题一旦纠缠不清,就会贻害深远。
赛维并不是在海外遇挫的第一家中国上市公司,更不可能是最后一家。网易、UT斯达康、中电光伏、分众传媒、巨人网络等多家中国在美上市公司也曾经或者正在因为各种问题,遭遇美国股东的集体诉讼。他们就像一辆辆在高速公路上玩命飞驰的跑车,前方的任何一个小障碍,如果不及时闪躲,都可能造成车毁人伤的命运。
赛维因此更具备标本意义。
2007年12月17日晚8时,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NYSE:LDK)董事长彭小峰匆匆自南昌赶赴新余,倚在他的奔驰车后座上,轻吁了一口气。
数小时前,赛维宣布其独立审计委员会已完成对赛维离职员工司徒伟成所指控事项的调查,结果 “并未发现迄8月31日止登记的硅晶材料库存有重大错误(found no material errors)。”
自10月事件引爆始,赛维LDK的股价如过山车般大起大落,先是从76美元的高点一路下至27美元,公司的运营水平、供货能力、财务控制都备受质疑,而彭小峰这位耀眼的新能源首富亦被放入另一种眼光中审视。而后,随着下游买家纷纷力挺,投资者重新确认公司基本面,其股价开始逐步回升。在证明清白的调查报告出台后,赛维的股价一度冲至70美元高点,接着又在短短数日大幅回落,股价跌至年末的48美元左右。三个月内,市值损失29%。
据说,部分损失严重的投资者准备向赛维提出集体诉讼,如果不考虑这一点,似乎风波已过,伤口正愈合为伤疤。尽管赛维仍口风硬朗地坚称原料处理程序无懈可击,但伤疤仍有足够警示意义。幸好,“库存门”在向“信任门”滑动的过程中被紧急刹车,但这是何等危险的信号。
突然打击
司徒伟成,过去的两个多月里,这个名字是赛维的噩梦。当旁观者将赛维看成一个难以理解的奇迹时,他却站出来告诉人们:故事还有另外一种讲法。
“他(司徒伟成)对公司所造成的伤害这么深,我们要花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治疗。”赖坤森提高了声音,“他是非常不好的员工。”现任赛维首席财务官的赖,坦率而幽默,为了邀请他加盟,彭小峰曾亲自飞到加利福尼亚。给他留下一个大麻烦的司徒本是他的第三级下属。
2007年9月25日,这名“非常不好的员工”在离职前夕向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毕马威(赛维上市的会计审计事务所)、PIPER JAFFRAY(赛维承销商之一)等发了检举电子邮件,他称赛维公司虚报硅料量,所公布的库存量与 “可用量”不符,且原料质量差,实际成本可能会高于公布的成本。所附的内部会议录音材料将赖坤森推到了前台,当司徒认为2/3库存过期不能再使用,并要在财务上做记录时,赖坤森认为应先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
近期推荐:
和讯科技股 新股专题汇总 财报: 指数
全球十大富豪太太榜单(图) 1'>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雷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