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监管部门的调查,也许' 夏新电子(' 600057行情,' 股吧)的问题还会继续隐瞒。
从去年8月开始,中国证监会厦门监管局调查包括异地销售分公司在内的夏新电子(600057.SH)的资金来往等问题,2008年1月30日下发了“厦证监发[2008]45号整改通知书”(下称“《通知》”),通知中提出四项问题:销售收入确认漏洞、年末销售异常、销售回购以及大额商业承兑汇票归类不当。
2月29日,夏新电子公告解释及整改报告,但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行业分析师看来,该公司仍然云山雾罩、疑窦丛生。
蹊跷的全程保价销售
《通知》指出,公司施行全程保价销售方式,实际承担了商品贬值的风险,未满足确认收入所要求的“商品风险和报酬的转移”条件。计提的调价补差准备金额难以准确计量。对全程保价销售方式,公司更没有在年报附注中予以披露。
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规范类券商家电行业分析师表示,仅信息披露方面夏新电子就存在违规嫌疑。
而夏新电子解释称,电子消费产品特点决定此种销售政策为国内电子企业普遍采用。而公司在对外销售时对客户承诺在产品调价时按约定方式进行补差,是否进行调价及调价时如何进行补差的权利“完全由公司决定”。公司在各个会计期间的会计处理中也均对已发生的调价补差金额进行及时、全额计提,如实反映在当期的会计报表中。
但上述分析师表示,全程保价是一种特殊的销售方式,过去有不少消费类行业企业采用过,但滋生了很多问题。不少财务造假就是通过对计提的“调价补差准备金额”一项做手脚。
国信证券家电行业资深分析师王念春更表示,全程保价销售方式存在的自身缺陷,同行业的不少企业已经摈弃了这种方式,多采用返利销售方式。因此不能据此推断公司有蓄意的动机,但是这种销售方式确实不容易准确计算,完全由公司决定。
对于夏新电子是否涉及会计操纵,安永的一位注册会计师表示,用全程保价销售方式,就不能确认收入。而夏新电子将不能确认收入的确认了收入,还没有在附注中披露,“就是隐瞒财务信息”。此外,调价补差准备金额,这个科目在会计准则的八大减值准备里并没有,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
全程保价在过去国、省、市逐级流通的销售渠道下有效,但是现在手机销售企业主要走入国美、大中等现代销售渠道。国内营销行业专家肖竹青质疑,既然全程保价方式风险很大,夏新电子为什么用这种销售方式?
回购抑或虚增销售额?
不过,发现的问题不只是一个。
《通知》还指出:夏新电子2006年底销售数量较大,某些型号产品集中在12月份销售。而从抽查公司与主要经销商的2007年往来明细账发现,分公司陆续回购积压产品,账务处理集中于 2007年6月底进行,但公司未能提供回购产品对应的确切销售时间。
夏新电子辩解称,由于手机产品季节性销售特性较明显,元旦至春节前夕为销售旺季,销售量较平时往往有较大增长。另外,公司一直存在省级代理或全国代理模式,商家享有某些产品省级或全国独家代理权,公司下属商家及分公司均需向代理商采购货物和调货,因此,产生了回购现象。强调这实际上是一种调货行为。
但分析师们提出了不同看法。前述规范类券商分析师认为,关键的问题在回购产品相对应的确切销售时间以及陆续回购产品的数量,假如对应的产品销售时间也恰为每年12月份,公司必定是有意为之,用意是虚增销售额。
对于虚增销售额的意图,他推测,一、虚增利润,使公司免于亏损。二、公司K线图比较异常,不排除公司将财报包装漂亮,然后再集中处理,一拉一打间,使某些机构或个人从二级市场获利。
公司公布2006年年报是在4月14日,公司扭亏为盈,每股盈利0.056元。而在5月23日,又公布了2006年度报告补充公告,并未提及回购。5月28日,股价上冲2005年以来最高价10.79元。仅一个多月后业绩变脸,7月14日公司公告上半年业绩预亏,原因是公司集中处理了回购产品费用,公司股价应声回落到每股6元附近。
“消费类企业发生多次回购是不正常的,公司有故意扩大销售额的嫌疑。”肖竹青认为,公司的解释也不成立,只是一种狡辩。他举例五粮液也是国代理、省代理模式,但是没有回购发生。而其他手机生产销售商也没有回购发生。那么惟一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公司产品不像诺基亚等强势品牌,经销商可能会事先与公司约定,卖不出去退货。
近期推荐:和讯科技股 新股专题汇总 财报: 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