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传出继在打车业务上线后,携程宣布正式上线共享租车业务,并计划借助该业务,直接切入汽车分时租赁场景。
据了解,截至目前,携程共享租车业务已经覆盖北京、上海、广州一线城市,并由此辐射天津、烟台、中山等周边城市。其车型已经涵盖北汽EC200、奇瑞EQ等15种新能源车型,共计投入10000辆。
携程租车事业部CEO王玉琛表示,过去对租车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日租、月租场景上,但从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用车时间相对碎片化的租车旅客群体,已无法被忽视。
亿欧通过查看携程APP了解到,除了新增“打车”标签外,携程首页的机票、火车票、汽车票等交通票务一栏中,新增了专车和租车的标签,进入标签可以看到国内用车和海外用车两个选项。可见,携程在租车领域的布局已早有打算。
对此,网友评论不一,有人认为共享汽车的概念类似于牵强新概念词“全面屏”,本质主要在于租车,而巨头间的竞争过程中真正得到受益的是用户,这位网友还表示,从资本角度来看,携程是在保持本行的基础上新业进行新业务线形式的拓展,打破了原有的单一业务。
另有网友表示,携程入局共享汽车是顺势而为,能够利用先天的用户基础,拓展服务领域,但在实际推进中将面临重重阻碍。
亿欧汽车分析,携程此举入局共享汽车领域意在争夺早期市场,由于分时租赁业务正在成为企业布局的重点,多位玩家已经入局,出行市场正在成为各大玩家的“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2017年8月,滴滴正式推出分分租业务,之后又宣布将在共享汽车领域投入1亿元;2017年11月,新入局网约车业务的美团也已在一些城市开展共享汽车业务;2017年12月,摩拜宣布上线共享汽车业务,首在贵州试运营;2018年1月," 神州租车也推出了共享汽车业务,将依托闲置资源进行资源整合。
其次,共享汽车也受到了政策的支持,2017年8月,交通部、住建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中设专章要求充分认识发展分时租赁(即汽车共享)的作用、科学确定分时租赁发展定位、提升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建立健全配套政策措施。
从市场规模来看,艾媒咨询此前发布的《2016~2017中国互联网汽车分时租赁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互联网汽车分时租赁市场规模达4.3亿元,预计到2020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92.8亿元,是2016年的21倍多。
所以,携程作为离用户最近的平台也想分得一杯羹。
但实际上,亿欧认为,携程的“如意算盘”打的或许为时尚早。
从行业发展来看,虽然诸多巨头已经入局,但分时租赁行业的不盈利问题一直存在,并没有因为谁的进入带来实质变化,重资金投入、重运营模式、停车资源匮乏始终像枷锁一样牢牢地禁锢住了共享汽车的发展。
除了以上问题外,共享汽车在线下投放和用户使用过程中,也遭遇了不少实际问题。其中,用户普遍反映车内卫生差、找车不方便、停车困难等,共享汽车在用户体验方面大大折扣。
回归到携程本身来谈,携程还将面临各方挑战:
成本压力
对比携程的以往业务,不难看出,其作为轻资产运营平台,投入的最大成本是公司日常运营的成本,而分时租赁需要的是重资产的投入,且很难实现规模化效应,需要保证充足的资金运转流通,现在来看,携程已经投入1万辆车,若按城市来分,每个城市大概有将近2000台车,若后续继续投入方能不断增强便捷程度,这也意味着更多资金的投入。
运营压力
从携程的运营模式来看,其缺乏重资产运营的基因,很难轻松实现业务转嫁,要想有良好的运营效率需要加大人才的投入。另外,从运营模型上来讲,分时租赁的运营模式需要有充分的实战经验,需要不断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匹配,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用车需求。
用户体验
从携程的意图可以看出,此次入局是看中了旅游市场、商务外出市场的需求,所以未来会切中这一部分的用户,但是,从用户体验来讲,携程此前积累的一部分用户反映线上体验较差,分时租赁作为重线下服务场景的业务更是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方能提升用户" 满意度。
所以,综合来看,在巨头纷纷入局的形势下,共享汽车的前路依然困难重重,但随着玩家不断入场,行业格局将会更加明朗。而携程需要不断通过实践,扎实运营基本功,方能在行业环境下抢占一席之地。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