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受对未来经济不确定性的担忧和对通胀高企的预期影响,也受收益率的诱惑,目前普通百姓最为看好的投资产品是银行理财产品。日前记者就在' howImage('stock','1_601398',this,event,'1770') 工商银行(' 601398,' 股吧)营业网点亲眼所见,几乎所有柜员都在忙着给客户办理购买各种理财产品,一些期限短、收益高的理财产品更是早就卖断了“货”。
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上旬,银行理财产品总额已达7万亿元。今年以来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逾6000只,已接近去年全年总量。年化收益率节节抬高,最高收益率甚至达到了7%。
在理财产品“热卖”的背后,折射出的实际是商业银行在流动性趋紧的背景下,为了降低存贷比率,突击发行理财产品增加存款,以应对月末、季末等的时点指标考核。然而,虽然通过大量发行理财产品可以达到符合监管指标的目的,但由于银行理财产品所投向的信贷资产在银行业务中将以表外资产形式存在,如果长期大量发行此类产品,不仅会大大削弱央行的货币调控政策效果,而且部分资金流向可能会违背国家有关的行业引导政策,不利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碍于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票据和委托贷款等业务的急剧膨胀,也使得银行“双重表外化”的现象愈发严重。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实验研究室主任刘煜辉就认为:“存款"出逃"到理财,是负债方的表外化;银行大量代销融资性' 信托理财产品,委托贷款急剧放量,是资产方的表外化。"双重表外"业务的扩张,脱离了监管者的监管范围,且表内表外没有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表内贷款如果出现损失,靠拨备冲,而表外贷款出现了风险,银行为避免声誉上的损失,就只能转嫁给表内,被迫动用表内贷款替换理财资金,风险可能就由此产生了。”
在前一日银监会召开的2011年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就强调,加强风险管控和合规管理,健康有序发展理财业务。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格遵守相关监管规定,规范开展理财业务和其他金融创新活动,进一步完善以日均存贷款为基础的统计、监测和考核机制,坚决取消单纯依赖时点指标考核的做法。高度警惕近期网络借贷、民间借贷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领域凸显的风险,筑牢防火墙。加强市场监测和行业自律,加强和改善信息披露,维护理财市场秩序,促进理财业务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于存贷比监测改为“日均”,业内普遍认为,监管手段更为科学合理,也就是说,随着“日均”考核要求的不断贯彻和落实,商业银行“冲时点”式的突击揽储及大量发行理财产品的现象将有所改变。“日均”考核将使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更加真实,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防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后月末、季末,银行大幅提高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的现象可能不会再像上半年一样“火爆了”。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对于商业银行上述这些表内外业务的腾挪,刘煜辉则认为,这些金融脱媒现象,实际上也反映出利率市场化的“突围”。“因为目前国内的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贴现利率都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定价,外币利率的市场化已基本到位,只剩贷款下限和存款上限方面存在管制。存款利率市场化某种程度似乎成为了中国整个利率市场化完成的"标志"。”刘煜辉说。
很显然,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存款利率市场化对于改善负利率、控制通胀均有不错的效果,中国的银行业也肯定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只不过,中国实现利率市场化要解决的可能远远不是实现存款利率的浮动和减小利差这些形式上的标志,而是支撑利率市场化一系列背后的经济条件、市场条件、监管条件以及体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