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 医药行业有两大难点:一是医药企业基本没有共性,不像一些板块,摸透了行业也就对业内公司有了大致的了解;二是医药行业是在黑匣子里做判断,很少有医药公司会清晰地报告旗下众多医药品种的单体销售情况,这也意味着要摸清企业状况,需要花费更多精力。
这两大难点决定了医药" 行业研究员的工作很不轻松,180家上市公司每家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此,建信基金医药行业研究员邱璟旻深有体会,却也不以为苦。他说,早已把投研当作了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他比较敬仰的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真正做到了把投资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彼得·林奇每年要调研2000多家公司,工作之外也会时时关注发现身边的优质公司,比如他挖掘的甜甜圈公司,就来自于他对美食的深入体验。
邱璟旻还十分认同彼得·林奇的价值投资理念,并将其运用于投研之中。对于他来说,判断医药股的价值,有两个步骤,第一步算清医药企业的" 业绩,第二步综合衡量市场、细分行业的估值中枢,配比企业的过往业绩和未来盈利增速,以此判断医药股是否具备投资价值。
如何算清业绩呢?邱璟旻表示,对于医药类" 个股的研究,是以品种为导向的。中国的医药企业,按照邱璟旻的框架,可以划为三大块:中药、西药和非处方药(OTC)。中药可以分为种植(饮片)和制剂两个子类别;西药可以根据产业链分为中间体、原料药和制剂三个类别。不论哪个类别,在中国研发新药极其困难的产业环境中,一个公司是否拥有独特的医药品种,正是企业的价值所在。
医药和其他消费品不同,它不需要说服消费者的过程,因此,如果是独特品种,就拥有很高的竞争门槛,享有高利润。
除了品种,如果还要优中选优,还可以看看企业的其他品质,如是否具备有力的在研产品,优秀的管理人员,公司的体制,股权结构,有没有适当的激励机制以及地域。
当然上面也提到,研究医药企业是在黑匣子中做判断。那么如何获得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邱璟旻的方法是从" 药监局,从经销商,从竞争对手那里去印证企业的销售" 数据,同时与其历史数据进行比对。
从品种出发可以说是甄选个股的最佳方法。除此之外,要挖掘优秀的医药潜力股,还有两个途径。其一就是中药企业。虽然中国的西药新品研发很难,但是中药创新却有着极其难得的基础。因为古代中医留下不少古方,医药企业可以对古方进行开发,虽然周期同样很长,但至少成功率要比西药高得多,因此,能够开发中药新品的医药企业潜力也很大。
其二,当前不断深化的医疗体制改革,也是药品企业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过去几年,基药目录已经从309种增加到520种,其中还增加了不少独家品种。虽然药品价格下降了,但是随着医疗消费人群从城镇向农村扩张,将给企业带来巨大利好。在这个过程中,邱璟旻建议,可以根据医生的用药习惯去寻找医药品种,同时跟踪那些渠道下沉,去寻找在基药上有所积累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