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比尔!这个让我们又爱又恨的人让个人电脑成为大众商品,其继任者雷·奥兹能否抓住科技业的下一场革命—云计算—并让' 微软重焕青春?
此刻,关于微软,你还能想起什么——除了收购雅虎未遂?
在见到52岁的雷·奥兹(Ray Ozzie)之前,我们也试图问自己这个问题。这个从下月起就将正式接任比尔·' 盖茨“首席软件架构师”头衔的人,会如何看待今天的微软?
奥兹著名的前任马上要完成他漫长的告别。那个商业界、科技界、慈善界的奇才,从两年前的6月份起就宣布了退休计划。有时候你甚至会想,这两年里,微软是不是就忙着给盖茨送行,没有干其他事情了?这两年里,微软没有攻占下任何一个新的山头。这家公司的几大“新”业务一如既往地在流血,支撑它的仍然是Windows和Office——这两个产品线给微软贡献了近80%的收入。
这听起来有点苛刻。两年时间里能做什么?的确,看看壳牌石油或者波音飞机吧,两年时间不会给这些公司带来任何变化。但在科技界,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科技界,两年的时间足以让一家公司种下成功或者失败的种子。
微软种下了失败的种子吗?好像没有。在PC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方面,它依旧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仍然以两位数的年增幅成长,并且保持着惊人的77%和66%的营业利润率。而微软进入的新业务——游戏机、' 手机、数字多媒体播放器、商业软件、在线广告和搜索……无一不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高增长市场,并且,这些领域正在决定着人类数字生活的未来。
是的,微软还是那么赚钱,现金源源不断地流入这家公司的口袋。正如CEO鲍尔默在去年底接受我们采访时所言,“现在公司非常强大、健康。”从财务上来说,的确是这样。但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微软至今都陷在创新的困境之中。微软今日的现金奶牛,全部是从上个世纪延续下来的产品。Windows源自1985年,Office可追溯到1982年,服务器产品市场也早在1993年就开始进入。
而微软的那些新业务,没有一个是它自己首先发现的。当然,你可以说微软从来没有真正首创过,从DOS到图形界面操作系统再到Word和Excel办公软件,都是学习或者收购他人的结果。但毕竟,微软的这些产品真正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软件业的时代。同时,它们的成功也奠定了微软“业界杀手”的声名,没有人敢和这家公司竞争。施密特成为谷歌CEO后曾经对朋友说,“能在一个不跟微软竞争的公司里工作简直太好了。”
施密特显然说错了,微软正在进入谷歌的战场,而且下了狠心——它几乎就以446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第二大' 互联网公司雅虎。然而,不同之处在于,今天似乎没有人再害怕一个咬牙切齿的微软了。在这些新发现的大陆上,微软的追赶步伐比以往更为沉重。除了商业软件产品线在7年以前收购而来时就已经盈利外,微软的其他新业务亏损至今。事实上,它们早就不能叫“新”业务了,它们中最短的也已经有了7年的历史。微软在游戏机、手机、数字播放机、在线广告和搜索这几个市场上,在上财年的收入之和是85亿美元,亏损26亿美元。被微软的追赶对象呢?苹果的iPod加上iTunes在线音乐商店,是一个108亿美元的业务;诺基亚的手机,一年为这家公司带来377亿美元;任天堂在游戏机上岁入90.6亿美元;只有广告这个单一收入来源的谷歌,上年进账166亿美元。而这几家公司的营业利润率都保持在20%以上。 因此便不会奇怪微软近几年来为何在华尔街颇受冷遇。从2003年到今天,微软的股价涨幅是0%。同时期内,纳斯达克大市指数上升了70%,谷歌股价涨了500%,苹果股价更是五年前的25倍。
也许收购雅虎最重要的一点,是能证明微软还有活力。这家软件巨头以446亿美元的巨资,对互联网没落新贵发出的收购要约,起起伏伏到现在,也快半年过去,戏剧性已经大为减弱。如果之前人们还兴奋地讨论这样一个联盟会是什么样子,那么现在大家对此消息的关注已经变成了不得不为的事情,就像明天是否该下雨一样,你会想知道,但知道了也不会怎样。
事实上,今天微软最大的麻烦,还不光是创新乏力,或者强敌环伺。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发挥互联网的威力。自从千禧年泡沫破灭以来,互联网正在以更隐秘、更深层的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尤其是,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使用软件的方式。
当你在新浪邮箱或者Gmail上处理邮件时,当你在YouTube或者土豆网上收看' 视频时,当你在iTunes或者' 百度(呃,暂且不提正版与否)下载音乐时,你有没有发现,这些东西似乎和微软都没有关系?
你可以根据你使用电脑的习惯,继续把这个单子拉下去。你的Word或者Excel文档、你的日程安排、你的电话簿、你随手拍下的照片和视频,当这些都可以存储在互联网上,你通过手机或者任何一台电脑可以随时获取、查看和编辑时,还有什么工作是你一定需要在电脑上安装软件才能完成的?
如果你都不需要购买软件装在家里或办公室里的电脑上了,软件产业还如何存续下去?或者说,如果软件还是重要,但不需要花钱了呢?谷歌和Adobe公司就提供了上述的大部分功能——免费,其中还包括了免费的电子文档在线处理软件。你甚至可能会发现,使用什么操作系统都无所谓了。因为你要想访问和处理你的信息,只需要一个浏览器就足够,你的操作平台就是互联网,而不再是眼前的自己的计算机。这个时候,惯以计算平台闻名的Windows怎么办?
如果不是比尔·盖茨30年前那个“把电脑放在每个桌面上”的理想,PC不可能成长得如此迅速,人们因此获得了改变世界的力量。同时,盖茨30年前通过将软件变成个人化计算的核心,开创了软件业这个产业,找到了这里的商业模式——刻成光盘,装盒,卖给用户,在一台电脑上安装就收一笔费用。盖茨制定了这里的游戏规则,并在此基础上建造了最为强大的商业帝国。而今,这片微软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在一点点地缩小。本地软件正在被通过互联网提供的服务取代。
退了休的盖茨似乎将要和这个由他一手开创的时代一道离去。在他之后,微软如何解决新时代下的生存挑战?这个问题,他留给了奥兹来解答。
此刻,一头银发的奥兹就坐在我们面前,笑容可掬。他完全了解互联网带来的急速的、深刻的变革,他警告微软众高管:如果不加以应对,我们就危在旦夕。但同时,他也了解如何从互联网的新图景中找到商业未来——2005年10月,他写信给微软众高管,阐明了这家软件' 巨人今后的转型策略,那时他加入微软才半年。当然,在互联网时代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很早就把互联网当作充满乐趣的学习之地——他看儿子玩联网游戏《雷神之锤》,把女儿加为自己在Facebook上的好友。
“眼下我真希望自己能流利地使用汉语,因为这样的话我就能在QQ上冲浪了。”奥兹坐在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演示室里对《环球企业家》说道,身体前倾,少年人般的狡黠从眼睛里一闪而过。
中年互联网精英
雷·奥兹是盖茨能找来接替工作、带领微软在互联网时代拼杀的最佳人选。他几乎就是为网络业而诞生的——准确地说,是为让传统软件业在网络时代的转型而生。
奥兹只比盖茨晚出生不到一个月,他和盖茨、鲍尔默等人年纪相仿,意味着他们之间不会有代沟——这很重要,盖茨不需要一个年轻的互联网商业精英来破坏微软内部的平衡。他和盖茨互相了解,二人早在1981年就结识,那时他刚从学校毕业两年,正在软件艺术公司(Software Arts)做程序员,这家公司出品了早期最成功的工作表软件VisiCalc,该软件一度帮助苹果公司的Apple II成为最受企业界欢迎的微型计算机。那一年,盖茨开始和IBM的代表谈合作,把BASIC语言和DOS操作系统卖给IBM,后者当时眼红于苹果在个人电脑市场上的成功,正准备推出IBM PC。“我们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以同样的方式看待环境的变化。”他对《环球企业家》说。
奥兹和盖茨同龄,在同个时期进入这个行业,因此也见证了软件业的兴起,而他本人也为此做了令人瞩目的贡献。他了解互联网的气质和属性,他当年开发的Lotus Notes便是基于网络办公的产品,后来创造的Groove则进一步把商业协同工作拓展到了互联网平台上,让不同部门、甚至不同组织的人通过互联网共同完成某一特定的工作,打破公司和组织的壁垒。
更难得的是,奥兹和年轻的互联网一代保持着紧密的关系——这主要是通过他的一对儿女来完成的。奥兹的孩子很小的时候,他就把ICQ和IRC(早期的聊天室软件)介绍给他们使用。奥兹的儿子喜欢上玩《雷神之锤》等游戏,他就教会了儿子使用一个叫Roger的软件,联网对战的时候可以和朋友们说话。奥兹一度扮演了孩子的互联网启蒙师,其积极结果是,“在孩子长大了些后,他们了发现各种各样的新鲜(互联网)玩意儿还会给我看。”事实上,他上一个创业产品Groove,就是受到了儿子玩联网游戏的启发。现在,他也在Facebook上有了自己的页面,他想知道为什么女儿每天会在上面花四五个小时。
你看出来了,奥兹多年来拥有创业者的经历、工作方式和思习惯,从来没有过领导一家大型公司的经验。他在业界里有相当的名气,但其实只开发过两个主要软件。第一个叫Lotus Notes,最成功的企业协同软件——问世24年至今,在全世界拥有1.25亿用户。公司被IBM收购5年后,奥兹不满大公司作风,重新出去创业,成立了新公司Groove。然后在2005年4月,目标远大但身板瘦小的Groove再度被一家大公司收购。这家公司就是微软。一年后,他便成为了微软在技术方面的最高战略指挥官。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背景的人会立即空降为到奥兹的位置。盖茨说奥兹是“宇宙中最好的软件员”,但奥兹却从来没有“电脑极客”身上典型的不修边幅形象,他的西装质地比盖茨和鲍尔默更考究。他的微笑拿捏得恰到好处,但又没有百货店售货员那样的职业感。他说话轻柔,没有典型微软高管那样的过度自信或者强烈的表达欲,不要指望他会有鲍尔默那样的大喊大叫,他也永远不可能像盖茨那样对手下不留情面地说“这是我听过的最愚蠢的问题”。
奥兹与盖茨的区别不仅限于此。微软的产品负责人只有在项目开始前和成形后才有机会见到盖茨,他们得带着厚厚的文稿,奔向盖茨的办公楼,穿过两层保安,去会议室里听取这个商业和科技巨子对项目中每一个弱点的咒骂。但奥兹却会主动跑去手下经理的办公室,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参与讨论,任何时候都做了充足准备。他甚至会守在程序员旁边,看后者捉“虫”,因为他将之视作和员工闲聊的最好机会,他可以借此了解员工的想法,包括办公室八卦。他不喜欢上台演讲,他认为这会让他和普通员工之间产生距离感。
但奥兹丝毫不欠缺盖茨的直接。他也许是微软高管中最不忌惮与记者坦然提及谷歌、苹果等竞争对手名字的人。他甚至可能是微软高管中第一个承认微软应该学习谷歌建立的收入模式,这也许同时意味着他比其他老微软人更加开放。
他甚至对着微软内部最高级别的管理层批评微软近年来在技术和组织战略方面“连续犯下了几乎每一种错误”,那是在2005年6月一个只有15人参加的微软最高级别内部会议上,会议是由奥兹主持的,当时他刚加入微软不到两个月。
他“有胆量”这样激进地说话,但同时又能保持人们对他的好感,这不光是因为他有可亲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他获得了盖茨的极大支持。在各种公开场合,包括媒体采访,当提到奥兹时,盖茨总是用最热情的话来评价他。“23年来如果(我)只能雇佣一个人,那他一定是雷·奥兹。” 2005年盖茨说道,“奥兹在这里所做的工作怎么夸奖都不过分!”。
云的威胁与诱惑
在来北京见到我们之前,奥兹刚刚发表了一个内部战略计划,他在里面引用了一个数据:未来三年内网络广告总额将从今年的400亿美元增长至800亿美元。
如果这个数据是准确的话,那么就目前而言,这个市场的近一半已经被谷歌占去了。谷歌截至2007年年底的年收入已达到166亿美元,接近微软的1/3。而在3年前,在奥兹开会、发邮件敦促微软的变革时,谷歌的2004年收入还“只有”32亿美元,不到微软的1/10。 更可怕的是,这3年来,谷歌只有一个收入模式:提供免费产品给互联网用户,然后让广告商买单。但这不是故事的全部。谷歌的收入如此巨大,增长如此迅速,以至于他们有足够的资金——谷歌1781亿美元的市值已经是科技业第二大,仅次于微软——去研发和推出更多产品,用户可以快速、方便、随时随地在互联网上使用这些产品。仍然,这些产品都不要钱。 今天,这些产品已开始逐步侵入微软领地。谷歌的邮件服务Gmail正在取代微软的Outlook,其在线文档服务则直奔微软的Office而去,两个月后人们就会开始用上运行了谷歌系统的手机,而这也是微软的重要业务之一。
另一家公司正在比谷歌更激进地把未来变成现实。
想必此刻拿到这本杂志的时候,你和你周围的同事朋友还在津津乐道于苹果新推出的iPhone。这款售价不到1400元人民币的史上最强大手机,第一次真正能将计算机放进每一个普通人的口袋。但苹果更大的野心是,将互联网放进每一个普通人的口袋。通过苹果即将上线的MobileMe服务,你可以在新iPhone上随时更新自己的邮件、电话簿、日历和照片。任何时候,你的这些资料都在“那里”,供你取用,不论你在任何地方——家里、办公室、酒店房间或者咖啡馆——只要你能连接互联网。
那里是哪里?不完整地说,是在苹果公司的服务器上。但苹果的这些服务器很可能外包自谷歌的数据中心。而谷歌庞大的、由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台电脑组成的“服务器农场”,散布在世界各地,连接在互联网上。所以,准确地说,你的这些信息,以及你处理这些信息所需要用到的工具,都在互联网上的某个角落。
用当下最流行的词来说,你的信息都存储在“云”里。这朵“云”就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互联网。以往,你的信息存储在本地电脑上;管理和处理这些信息,是由安装和运行在本地电脑上的软件来完成的。一旦信息的存储和处理都交给了“云”,手机变成了比电脑更常用的信息获取工具,电脑都不再重要了,电脑上的软件又何去何从?
“一些强有力并且意志坚定的竞争者正在像激光一样专注于互联网服务以及以服务方式呈现的软件。”奥兹在2005年10月那封给微软全体高管的信中写道,“谷歌就是最显而易见的一个。”更值得警惕的是,“除了大型竞争对手,‘软件加服务’的行为正在新创公司里和草根应用上大量呈现。”也许是巧合,写信那天是盖茨50岁生日。两天后,盖茨在给微软高管的信中盛赞了奥兹的洞见,称其价值堪与盖茨1995年所写的《互联网浪潮》媲美。
盖茨没有夸大自己的远见。尽管被指责没有及时预见到互联网大潮,微软仍然在20世纪的最后五年里成功赶上了这一潮流。但微软没有在互联网泡沫时期被击垮的副作用是,微软由此开始相信自己已经控制住了互联网。十年前,微软一夜之间推出的网络浏览器IE打败了Netscape,后来几乎成为“互联网”的代名词。2000年时,微软计划让所有的产品都面向互联网,盖茨给这个计划取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名字:.Net。那一年,他甚至准备推出一个叫HailStorm的服务,让用户所有的数据都存储在网上,打' 通信息与信息之间的樊篱,让用户的信息都在同一个地方处理和存取。是的,伟大的创想。我们能不能说,是“谷歌式”的创想?当然,那一年,谷歌还在忙着寻找收入模式,新时代的其他开创者们也还远构不成威胁——亚马逊正在低调地熬过互联网后泡沫时期的寒冬,苹果还没有尝到iPod的味道。 特殊的转型 变革的速度,比想象的还要快。“云计算”这个概念诞生至今不过大半年时间,现在已经成为了所有面向未来的企业的前景。
苹果新推出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证明了,将“云计算”——也就是把信息交给互联网来存储和处理——提供给普通人使用的气候已经成熟。苹果这个叫做MobileMe的服务战略最大胆的一点,是它不仅仅捆绑苹果的Mac电脑,PC也可以和这朵MobileMe“云“同步信息。这会不会让你想起比尔·盖茨在这个世纪初说的那句话——“你不需要在不同的地方输入同一个信息”?今年夏天,运行着谷歌操作系统的新上市手机将继续推进苹果——或者说,是盖茨——的理想。
奥兹其实已经提前找到了MobileMe的竞争产品。在苹果宣布推出MobileMe服务的两个月之前,奥兹在发给全公司的名为《微软的服务战略》的信中,他提到了Live Mesh的概念,这是一个让用户在手机或者不同的电脑上都能同步文件,并且与朋友共享的互联网服务。这已经不是微软在提供互联网服务方面的第一步。现在,微软开始提供若干传统服务器软件产品的网页版本,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将不用下载安装这些软件,它们只需缴纳年租金,就可以直接在浏览器上使用。
亚马逊早就把这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意。最大的网络商店亚马逊是第一家针对企业提供云服务的公司。纳斯达克(Nasdaq)用于实时浏览历史市场数据的软件,就使用了亚马逊网站的S3存储服务来进行托管。而《纽约时报》租用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将其自1851年以来的1100万份报道转变成可搜索的数字化文档,耗时仅一天——这项工作若用传统方法可能要数月才能完成。
这正是“云计算”名字的来源。最新最强大的桌面PC运算能力仅为30亿次每秒(这已经是20年前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的水平),但谷歌和亚马逊等公司通过连接桌面级服务器而提供的计算能力,数量级则达到了每秒10万亿次。
本地电脑的计算能力正在逐步被互联网级别的运算能力所替代,因此很多中小企业若放弃本地软件应用,转而使用亚马逊等公司提供的服务,将节省大量的硬件购置和维护费用。更何况,亚马逊提供的服务很便宜:每1G的存储收费15美分,服务器的租用则是每小时10美分,但据估算,亚马逊从“云计算”服务中能实现45%的利润率,高于其销售书籍的毛利。谷歌也许更具威胁,到目前为止,谷歌提供的存储和计算服务,都是免费的——它有庞大广告收入做支撑。
这些,用奥兹的话来说,既是危机,同时也是机遇。不过,关于用什么方式抓住这个机遇,奥兹给微软制定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方向——“软件+服务”。作为一个软件业的老兵,奥兹和盖茨一样不相信本地软件会全部被互联网服务所取代。他坚信,“人们并不畏惧PC。”他拿' 数码相片举例子来反问我们:目前有多少人会把自己的数码照片上传到“云”然后把它们从PC机上删除呢?“我们还没有进入一个在‘云’上能为我们提供我们需要的一切,而我们又信任‘云’ 胜过了信任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时代。”奥兹对《环球企业家》说。
因此,面对谷歌、亚马逊和苹果的竞争,奥兹提出,微软要做的,是给用户提供“选择”。微软将会提供质量优良的互联网服务,同时也提供质量更优良的本地安装和运行的软件。用户愿意选择用什么,微软就提供什么。
“微软的战略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给予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选择自身使用技术彼此交流的选择机会。” 奥兹说道。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就是,微软在“云计算”服务方面不会服软,但也别指望它会放弃软件业务,变成一家彻底的互联网公司。是的,这听起来非常具有微软风格,显然奥兹已经找到了融入的方式。
不过,奥兹接着的一句,又恢复了他在互联网界被染上的开放色彩:“我们不是要创造一种模式来支配整个世界,我们不打算说,如果你不按照这一模式运作你就是违反了规矩。”
挑战之外的挑战
如果转型成功,奥兹领导下的未来微软会是什么样子?
奥兹还是用Live Mesh做了例子。你要去某处,在家里的电脑上搜索地图,然后这个地图及行车路线就会出现在你车里;你在看电视,正在播放的某个剧集你如果希望在便携设备上看,你只要说一声就行。所有的设备都连接在互联网上,“网络了解你所有的设备,它知道怎样从其中一个上面传到另一个上面。”奥兹对《环球企业家》说。“网络就在那里,可以把一切联系在一起。”
估计你也猜到了,奥兹希望这些电脑、' 汽车控制系统、电视机顶盒和手机里,运行的都是微软的系统,以及你搜索到的地图、将这些设备联系在一起的网络服务,都是微软提供的。这就是奥兹给微软规划出来的“软件+服务”策略。微软的互联网服务——或称“云”服务——加上运行了微软软件的各种设备,将给用户提供“最好的体验”。“不与具体设备结合的策略是一种不完善的策略。”奥兹向我们强调。
不过,“现在我们还没有进入那个世界,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奥兹说。承载了奥兹未来构想的Live Mesh现在还处于非公开的测试期,功能也还只是比较简单的文件异地同步和多人共享,暂时也不能将服务提供给手机。
然而,相比之下,苹果MobileMe服务即将上线,iPhone也将成为使用互联网服务最好的手机终端。微软远不成熟的Live Mesh马上就会因此遭遇强大挑战。更何况,奥兹在其服务战略中着重指出,PC将不再是核心,多种不同的设备成为了获取互联网服务的终端。未来将是以多种设备为互联网的接入装置,而不再是传统的PC为中心。因此,移动设备,尤其是手机,对微软来说具备了比以往更强烈的战略意义。
从数量上,手机早已是第一位的信息终端。国际' 电信联盟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全球手机用户数已超过33亿,而全球PC用户数到2008年底才有可能达到10亿。
苹果的iPhone从运算能力上证明了手机可以扮演和电脑同样重要的角色。iPhone的芯片速度几乎等于当今市面上的一台微型笔记本电脑。它能管理文档、照片、联系人、日历和邮件,它浏览网页的功能更是达到了桌面浏览器的级别。
那么,奥兹能帮忙多卖出几台运行着微软Windows Mobile的手机吗?微软的目标是在2008财年结束时Windows Mobile手机能达到2000万部,这在2007年全球手机出货量中只占2%,不能说是已经获得了成功。
奥兹也会很难解决Windows Mobile的开发困顿问题。原本计划在2006年推出的新手机系统“光子”(Photon),一再延期,现在已经被放进了2009年的计划里。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Windows Vista,微软组织了数千工程师、耗时六年开发,中途屡次跳票,最后不得已放弃了诸多革命性功能后方才面世。奥兹能优化微软曾经闻名于世的大型软件开发方式吗?
显然,奥兹能解决的问题有限。在盖茨的时代,盖茨可以在做出技术转型的同时,迅速在商业运营的策略上加以调整。Windows 95于1995年7月发布时没有包含互联网浏览器,盖茨意识到了这个落后,一个月之内就购买了一家小公司的浏览器并修改为Internet Explorer发布了出去。而在“奥兹+鲍尔默”的时代,技术蓝图的商业化,以及商业规则对技术战略的要求,能够很好地协调吗?在一个近六万员工、副总裁级别的管理者高达上百人、产品战线拉得比任何公司都更长的微软,要对公司复杂的内部资源进行好调配,以适应新的技术战略,这又是奥兹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2005年那次奥兹主持的会议结束后,鲍尔默马上召开了连续八周的周末会议,每周末和各业务高管讨论新战略的一个方面。会上,人们在比较依托广告收入的商业模式与依托交易费和传统授权经营的商业模式时,产生了“尖锐的分歧”。奥兹能否解决这些分歧,还需假以时日方可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