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中国硅谷”的破题与想象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 解密深圳夺魁首个“创新型”城市 1997年12月28日,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厉有为在与华为总裁任正非一道访美回到深圳后提出,要把深圳建成“中国的硅谷”。 这是中国地方政府首次发出创建“中国硅谷”的声音,尽管近年来伴随着国内各大城市竞相建设工业园,有关“中国硅谷”的想象开始遍地开花。尤其是2006年初,国家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转型之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成为城市竞赛的一道景观。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

解密深圳夺魁首个“创新型”城市

1997年12月28日,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厉有为在与华为总裁任正非一道访美回到深圳后提出,要把深圳建成“中国的硅谷”。

这是中国地方政府首次发出创建“中国硅谷”的声音,尽管近年来伴随着国内各大城市竞相建设工业园,有关“中国硅谷”的想象开始遍地开花。尤其是2006年初,国家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转型之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成为城市竞赛的一道景观。在深圳之外,上海、武汉、苏州、合肥、广州等地均先后提出竞争该“标杆城市”的意愿。

直至2008年6月24日,“中国硅谷”才开始真正破题。当天,深圳市政府对外宣布,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国家发改委在发改高技[2008]1473号文中明确,作为国家首个创新型城市试点,深圳的总体目标具有国家战略意义,将建设成为一个“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引领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城市竞争力比拼

据深圳市发改局局长陈彪回忆,深圳市对“创新型试点”的坚持,始于2006年4月深圳市政府向国家发改委呈报了《关于恳请国家发改委共建深圳区域创新城市的请示》(深府[2006]53号)。这是深圳市政府第一次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建设“创新型城市”。而在今年3月12日,深圳市长许宗衡再次赴京向国家发改委呈报了一份《关于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请示》(深府[2008]64号),重申了深圳的意愿。

三个月后,深圳终于收到国家发改委的一纸批文,结束了深圳长达两年的赛跑。事实上,关于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争夺,一度白热化。

据深圳市政府官员透露,在这场略显漫长的竞跑中,曾经有过多个颇具实力的挑战者,2006年初,上海、武汉、苏州、广州、合肥在内的多个城市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加入了申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的行列。

在此期间,除了深圳之外,苏州的势头亦较为猛烈。

2006年6月24日,时任苏州市委书记王荣在苏州市科技创新大会首次公开出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认为“突破以扩大投资和消耗资源来实现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已成为城市新一轮发展的关键。

这也是苏州市对“外向型经济”长期主导经济增长局面的一次全面觉醒。每年产生数千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苏州,其历年经济增长的最大收益来自于由外资力量主导的加工贸易。以2006年为例,虽然其高新技术产值达到4016.73亿元,占江苏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9%,产值规模位紧靠上海、深圳,但其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则在全国大中城市仅列第6位和第9位。这与深圳每年专利申请数量第一、并且专利申请主要来自本土企业的局面有明显的反差。

此外,武汉、上海也是有力的竞争者。

2006年3月初,时任武汉市委书记苗圩和市长李宪生在北京提出“把武汉纳入中国创新型城市试点”的议案。

武汉提出该议案的支撑理由是由高校、科研院所形成的强大的科研实力:“武汉科技创新资源丰富,汇聚了中国14家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49名院士、52所大专院校和80万在校大学生、387家研发机构、58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初步形成以现代

而上海的优势亦很明显:每年上万亿元的工业总产值,世界大公司在中国的第一盘据地,国家重大项目落户最多的地区。

各城市纷纷各数家珍,但最终胜出的却是深圳。

对此,深圳市政府有关人士向本报分析认为,这种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未来选择创建新型国家的路径。

该人士进一步分析说,苏州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外向型经济”的代表,它的特点是高产值、高能耗、低附加值,这与国家战略转型方向不符;武汉模式则暴露了中国传统科技创新体系的不足,即研发资源过多集中在高校及国家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产业化实现程度低;而上海则是以跨国大公司中国大本营的整体占据了优势,本土创业氛围不突出,本土企业力量相对较弱。

1'>2'>下一页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

4.25黄金多空争夺可双向斩利,周获利4.3万不过尔尔!

上一篇:

中文国家代码顶级域“中国域名”将启用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