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毕马威报告:这3大技术趋势,主宰未来3年商业变革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毫无疑问,AI、IoT和机器人正成为影响未来全球经济的三大重要领域。日前,毕马威(KPMG)全球调研了841 位企业高管(其中90位来自中国),发布了“2017年颠覆性技术变革趋势”报告,报告的调研结果就佐证了这一观点。 <BR /> 纵观报告全文,共有3个重点:未来三年推动商业转型的三大技术:物联网、机器人和AI阻碍技术创新和商业化的几大要素全球CEO对技术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毫无疑问,AI、IoT和机器人正成为影响未来全球经济的三大重要领域。日前,毕马威(KPMG)全球调研了841 位企业高管(其中90位来自中国),发布了“2017年颠覆性技术变革趋势”报告,报告的调研结果就佐证了这一观点。

纵观报告全文,共有3个重点:

未来三年推动商业转型的三大技术:物联网、机器人和AI

阻碍技术创新和商业化的几大要素

全球CEO对技术创新和实践的洞察

全球技术创新趋势:AI、机器人和物联网的对比

科技行业将继续推动前所未有的全球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总的来说,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有四个:

IoT(物联网)在数据的集合将呈现指数级增长。依靠物联网连接的设备将变得更加智能。

依靠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灵活性、智能程度以及传感器也将得到增强。机器正在拓宽人类能够做

AI的下一波发展将在认知智能上有较大发展,进一步模拟人类大脑如何学习、理解,并作出决定和行动。

计算能力的增强,在未来几年将大大改善数据处理能力。

这些技术正在改变各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并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机会。如果行业领导者不能迅速解决突破性的技术问题,那么其竞争优势将变得非常短暂。

在“未来三年将推动商业转型的最重要的技术是什么?”这一问题中,毕马威调研了全球841位高管,共有20%的受访者选择了物联网,11%选择了机器人,而10%则选择了AI。

毕马威全球和美国TMT业务主席Tim Zanni在报告中表示,包括物联网、机器人和AI在内的新兴技术的融合正在创造新的市场价值,并取代现有的产品和服务。这些技术正在推动行业、商业模式、生活、社会和环境的深远变化。

1、物联网领域

在毕马威的这次科技创新调查中,物联网在亚洲地区获得高分。其中,印度、韩国、中国和日本的占比分别为30%、25%、19%和18%。

此外,德国、英国和以色列对物联网的评分也很高,分别为23%、19%和18%。

此前,IDC曾发布最新预测,2017年全球物联网支出将同比增长16.7%,达到8000多亿美元。至2020年,全球物联网支出预计将达到近1.4万亿美元。同时,企业还将继续加大对支持物联网的硬件、软件、服务和连接的投资。

在被问及“未来三年哪些行业因采用IoT技术而拥有最大的货币化潜力?”时,这些科技行业的高管更看好科技领域的物联网货币化潜力。

最后的调研结果为,有11%的企业高管选择了科技领域,而选择客户服务/零售业、医疗/生命科学、无人驾驶/交通运输业的比率则都为9%。

2、机器人领域

作为未来三年将推动企业转型的第二重要的技术,机器人正在逐步拓宽人类做事的局限。

如图所示,在毕马威做的这项调研中,美国和日本均对机器人的企业市场前景表示了非常积极的预期,在这一问题中,两个国家的调查者中均有15%的高管表达了肯定态度,德国和以色列各占13%,中国则为12%。这些国家在创新和工厂" 自动化上一直采取进取积极的行动。

至目前为止,工业机器人的营收已经超过所有机器人市场的一半。2016 年,可谓工业机器人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据Tractica 估计,工业机器人在全球机器人市场的营收比例将降至41%,而59%的收入将会来自消费级、企业和军方使用的非工业机器人。另据Research and Markets预测,至2021年,全球机器人市场将达到2260亿美元

3、AI领域

在过去十年中,数据和计算能力的显著增长激发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在毕马威调研的841位高管中,共有10%的人认为AI将成为未来三年推动企业转型的第三大重要技术。其中,新加坡占比15%,南非占比14%,澳大利也和以色列各占比13%,而日本为12%,居其次的还有印度和英国各占11%,美中韩各占10%。

AI嵌入在平台、芯片、软件和各种智能产品和设备中,这一现象正在成为商业模式的领先变革者。

据IDC预测,全球认知和AI系统的收入在2017年将达到125亿美元,相较2016年增幅为59.3%。与此同时,未来几年全球在认知和AI解决方案方面的支出也将持续增加,到2020年,复合年化率(CAGR)将达到54.4%。并且,到2021年全球认知和AI系统收入将达到460亿美元

那么,未来三年有哪些行业因采用AI技术而拥有最大的货币化潜力?如上图所示,在毕马威针对这一问题的调研中,金融服务和技术两个行业居首位,各占比11%,医疗/生命科学居其次,占比10%,而电信行业则占比9%,排第四。

阻碍技术创新和商业化的几大要素

1、阻碍技术创新的三大要素

颠覆性技术的不断变化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障碍来实现货币化的成功。那么,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技术创新?

据毕马威这项调查结果显示,平台整合、投资回报率和获得资本是限制或阻碍创新的三大要素,占比分别为24%、22%和21%。虽然获得资本的比率与去年大致相同,但平台整合和投资回报率(去年为14%)均有所提升。

其中,在投资回报率这一要素上,从全球各地区来看,以色列(31%)、新加坡(30%)、澳大利亚(28%)、韩国和加拿大(各27%)以及日本和印度(各24%)均居前列。

2、商业应用的七大阻碍

一般来说,处理好商业应用的障碍对于实现市场的领先地位至关重要。

依上图可知,技术的复杂性和获得投资成为阻碍技术创新商业化的最大的阻碍因素,各有36%的受访者做出了这一选项,其他的阻碍要素还有风险管理、网络安全、监管合规性、隐私管理和政府政策,分别占比35%、32%、29%、29%和28%。

其中,整合传统技术和新兴技术的复杂性的比率越来越高,这也是毕马威做这项科技创新行业调查5年来首次超越网络安全。相较去年的24%,该项要素的比率在今年呈现较大增幅,达到36%。

在这一明显的趋势下,监管合规性、隐私管理和政府政策都被视为最突出的障碍,三项要素被提名的比率相较去年几乎翻了一番。据毕马威预测,该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3、行业阻断

许多公司正在成为软件公司,且产品、服务和行业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企业采用新兴技术,科技行业将持续成为全球创新的引擎。那么,由于新兴技术的推动,哪些行业将面临急速转型?

如前文所示,在物联网、机器人和AI技术的推动下,诸如金融、技术、医疗等行业将在未来3年内拥有最大的商业化潜力。

但是,总体来看,技术、无人驾驶/交通运输业、医疗/生命科学和消费级/零售这四大行业受新兴技术影响最大。在841位调查者当中,共有15%将选项投给了技术,后三项则分别占比14%、13%和11%。从这点来看,技术首当其冲,成为受新兴技术推动转型最为快速最为彻底的行业。

全球CEO对科技创新的洞察

在今年针对全球CEO的调研中,毕马威调查了全球10大经济体的高科技行业的92名CEO,得到了一份最新洞察结果。结果表明,在持续的竞争压力下,CEO们更专注于管理公司的核心业务优势,同时并改变着公司创造价值的方式。

在这些CEO看来,公司最重要的战略举措无外乎以下五种:

加快上市

促进创新

推行颠覆性技术

增强数据驱动

数字化业务

由于新兴技术的出现,CEO们打算在中高级管理层、研发部分和人力资源部门等领域大量增加人手。其中,50%的CEO表示公司尚没有快速应对创新和转型的能力,52%的人则更关心整合认知和AI技术的过程。同时,还有65%的受访者认为技术创新对其公司而言是机遇而非威胁,74%的代表则表示他们的公司正尝试成为所在领域的“颠覆者”。

除此之外,CEO们也正在扩大创新规模,并以技术为导向,布局公司的核心业务。4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担心公司的商业模式被目前尚未视为竞争对手的新进入者“颠覆”,还有70%的CEO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乐于接受新的合作。

从现在到2020年,CEO们还预测他们将在多个领域聘请更多的人才,以支持新兴的认知技术。其中,超过75%的高管看好IT的增长,对中层管理的人才需求则占比64%,客户和服务占比62%,销售和生产占比60%。还有43%的人希望增加高层管理人员,超过50%以上的受访者则表示将在研究、人力资源和市场营销领域增加人才投入。

" 雷锋网结语

正如报告所言,科技行业正在推动前所未有的全球性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这不仅需要战略思维的转变,同时也需要处理好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

技术的复杂性,资金和风险管理正在挑战新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对于科技行业的领导者来说,监管合规性、网络安全、隐私和政府政策也比过去更具挑战。毫无意外,这一趋势也将持续下去。

而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经济、道德、社会、风险和监管等方面的问题也将为行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变革成为CEO们最好的选择,或许,也是唯一的选择。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
下一篇:

4.25黄金多空争夺可双向斩利,周获利4.3万不过尔尔!

上一篇:

陈一舟:校内就是培养基 SNS网盈利有三招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