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世界的平板出货量将占整个电视产业的70%,如果中国继续停留在没有核心技术的局面,只能为他人做嫁衣裳”。三年前,电子行业元老、原创维' 数码首席执行官王殿甫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曾这样预测平板行业的前景。
随着外资反戈一击掀起价格战之后,国产彩电企业“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情况已经提早出现:在外资面板赚取了大量利利润的同时,中国的平板整机企业却承受着难以言语的亏损阵痛。
大多数观点认为,国产平板行业的被动,根本原因在于上游产业链的缺失。海信、TCL、长虹等企业通过各种途径进军上游之时,外资的LGD、三星、奇美的模组厂也开始向国内市场转移,有了产业链支撑的国产品牌是否已有翻身的机会?
台资代工的威胁
当你在商场里被一些国产平板电视炫目的广告语打动之时,也许没有想到,在从CRT跳跃到平板时代的当口,国内的彩电整机企业仍然处于整个产业链中最低端的地方。以液晶电视为例,液晶电视的制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是面板制造;其次是液晶模组制造,即将面板、驱动IC、背光模组等组件组合成显示屏;第三才是整机组装,即将显示屏与机芯、外壳等组装成整机。有彩电企业透露,从成本分析的角度来看,液晶面板约占整机50%的成本,液晶模组制造环节约占整机20%-30%的成本,整机组装环节(包括机壳、接口等)约占整机20%-30%的成本。
而随着生产面板的企业不断向产业下游延伸,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透露,随着液晶模组功能的不断完善,整机企业可控的成本将不断下降,最终可能连10%都达不到。
虽然这一现象尚未出现,但是,一个明显的变化是,随着拥有面板资源的台湾代工企业切入代工后,大陆彩电企业的压力开始明显变大。由于拥有整个产业链,台企的成本优势显然更加明显。去年8月,全球著名调研公司DisplaySearch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十大代工企业,前9大企业都是台湾品牌,大陆彩电企业仅有厦华排在第10位,而冠捷科技以19.9%的占有率居于首位。
消息人士透露,去年海信从惠普获得的每月出口额达到2亿元的平板电视订单,今年也被抢走,导致其平板电视出口大幅下降。台湾品牌在代工的优势,已经让不少品牌连一点“加工费”都难赚。
产业链尾端的窘境
显然,上述例子可以发现,我们的国内彩电企业已经不仅仅是利润水平不容乐观的问题了,而是在产业链上腹背受敌。在正面市场上,由于本土平板电视厂商失利主要是由于缺乏产业链的配套支持,而外资品牌则依托上游资源的整合优势,频繁发动价格战,从而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迅速被挤压。目前来看,国产彩电厂商只完成整机组装这一步,增加值低,利润微薄。目前全球平板电视前几大厂商(如三星、索尼、夏普)都整合了上游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而在背面市场上,曾经在CRT年代为国内彩电品牌带来了规模效应的OEM,在平板时代也难以为继。侵蚀这一块市场的,则是来自台湾具有面板背景、但没有自我品牌的代工企业。
“平板行业面临的危机根本的原因是上游产业的缺失”,DisplaySearch中国区首席代表张兵认为,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国产品牌难有出路。
有国内平板电视行业人士表示,CRT电视时代,正是国家出资300亿元,将日立、松下等日本企业的彩管生产线吸引到深圳、佛山、东莞等地建立了8大彩管企业以及配套产业,才使国产彩电在上世纪90年代彻底打破了外资品牌。因此,从CRT时代的经验,有业内人士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今平板电视时代,只要外资能将液晶屏生产线转移到广东,国内的彩电企业就可以获得反击的绝好机会。从长远来看,如果外资能将液晶屏前端转移到中国,那么就意味着困扰国产平板多年的上游面板“瓶颈”得以解决。最近,LGD、三星选择在国内设模组厂,似乎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是不是这样呢?张兵认为,外资建立模组厂仅仅是上游巨头全球布局的一部分。从整个平板产业链条看,模组与整机生产受劳动力、制造成本的影响大,但是,像面板这种高度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显然并不需要依靠中国的制造优势。因此,张兵认为,外资模组厂在华设立,并不算彻底的上游迁移。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