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与ICO完美满足了
金融投机者与
资本畋猎者作为追利工具的所有属性,但其真正的商业价值与实用价值仍然有待开挖。
比特币今年以来
价格频频冲击3万元人民币,涨幅超五倍;ICO等新生币圈事物也不断挑动着
投资者的神经,其动辄就是几十倍、几百倍的
收益,创造着暴富的神话。

在舆论的质疑,
投资者的狂欢,监管的警醒,后知者的懊悔中,无论你是否明白、了解,
比特币与ICO等币圈新事物让一部分先富了起来,而这种暴富与实体
经济毫无关联。
它们的暴富不是当年改革开放的挥汗如雨,下海热潮;亦不是国资改革中的
套利,思路换代。它以
金融科技Fintech为糖衣,包裹着投机、投资甚至骗局的内核,让部分人暴富,让一些人破产,也让世人惊愕瞠目。
但
比特币、ICO、莱特币等对实体
经济的贡献是什么?
是否应隶属于
金融体系?
对虚拟
经济与实体
经济究竟有何影响?
是有益的推进实体发展,造福国民苍生;还是上帝放出的惊悸
金融黑天鹅事件,搅乱人间?
可以从
金融的定义与其对实体虚拟
经济的影响几个层面来看:
一、
比特币与ICO等
虚拟货币是否隶属
金融?
金融产品有几个典型特征,但其定义均对应于“实体
经济“而言。
一是,
金融相对于实体
经济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二是,
金融产品的高流动、高
风险性,
金融与实体
经济的差异之处在于其强大的变现能力,也就是其高度的流动性;三是,
金融发展的周期性。由于
金融脱胎于实体
经济,所以在传统
经济学理论当中,
金融是实体
经济的晴雨表、稳定器。
以此三个特点对照
比特币与ICO等
虚拟货币。
第一,他们几乎完全独立于实体
经济,
涨跌不受任何实物资产的控制,没有可参照实体。
股票 有公司实体、衍生品有实物
支撑,即使是
股指期货、信用违约互换也是基于大类别的资产、信用池。但,
比特币与ICO没有。
二是,
比特币和ICO超越国界的流动性与
风险性。众所" 周知,
比特币被诟病最多之处在于其暗网
交易、洗钱便利和跨境便利;而ICO则是小部分
投资者手中的硬通货,也具有变现能力。与“传统
货币”只有流动性没有
风险不同之处在于,
比特币与ICO具有高流动性和极大的
风险性。
三是,
比特币与ICO不能够反映实体
经济的任何特征,做不了稳定器与晴雨表,目前来看,几乎对实体
经济没有任何意义。
综上来看,除了高
风险、高流动之外,
比特币与ICO不符合虚拟
经济或传统
金融的几乎所有特征。
但它切切实实地运行、创造着
套利的机会。历史上各种
套利机会:如
外汇套利依靠于国家的信用;
股票 套利依靠于公司实体;衍生品依靠于基础资产或
指数。但
比特币与ICO的
涨跌依据于什么?是
投资者的多寡,还是
市场的情绪,或者是监管的态度,还是信息传播挖掘的速度……
无论是什么,看起来,
比特币与ICO距离实体
经济的距离都有点远。它只是基于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一种
金融现象,需要新理论阐释。
二、
比特币与ICO是否影响
金融体系?
截止2016年底中国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8.4%,超过美国、日本等多数发达国家。这个比例与美国次贷危机前
金融业附加值占美国当年GDP的比例基本一致。根据国家互联网
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发布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国内已完成的ICO项目共65个,
融资规模折合人民币达26.16亿元,参与人次达10.5万。2017年以来,以
比特币、
以太坊为代表的
虚拟货币价格和市值快速飙升,
全球主要
虚拟货币市值总和由177亿
美元增长至1000亿
美元。国内
比特币交易成交额为301.7亿元,从
全球范围来看,人民币
比特币交易占
全球总
交易量的30%。
尽管
比特币与ICO占
金融业比重的规模不大,但是其所隶属的互联网
金融、Fintech已暴露出来较为明显的
风险。
在中国
金融圈有一句老话:逢新必炒,逢炒必输。ICO和
比特币等作为
金融圈新贵,遭到了热烈追捧。
然而,可怕的是这一人民币
交易占比如此之高的商品,核心开发成员里没有一个华人,而ICO这一不成熟的币圈新品种的
交易几乎全部集中于中国国内。
监管部门以“监管沙盒”的态度对待新生事物与Fintech,但脱离于实体的
金融产品、工具,其所能够产生的传染性
风险,仍不容忽视。
尤其是2016年中国互联网
金融交易总规模超过17.8万亿,占GDP比例达20%,互联网
金融用户人数超过5亿,参与
比特币与ICO等币圈的人群也超百万,如此庞大的
交易规模与用户基数使得互联网
金融风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容易将
风险引至传统
金融机构与
金融风险易感人群,特别是当今中国社会无现金化、移动支付观念的不断普及深入,使
比特币、ICO可以致富发家的理念易于被广大群众接受。
一旦
比特币、ICO出现舆情或
风险将会使民众的
金融消费信心崩塌,导致严重的虚拟
经济的系统性
风险。
三、
比特币与ICO是否影响实体
经济?
无论是往日“鬼城”鄂尔多斯利用其丰富的电力实现了
比特币挖矿的“淘金梦”,还是计算机主板
价格因为中国
比特币挖矿人数众多而不断暴涨,或者是ICO" 程序员因为一个简单代码在数月赚取上千万实现财务自由……
这一切,似乎与人类最基础的诉求“主食住行”无关;这一切,也好像与美国以核心科技、芯片制造、
数据挖掘占领科技至高点,实现大国梦无关……
因为
比特币,一没有在中国创造实体产品,二没有让中国人掌握核心技术。
以情绪为导向,以
套利为目的,以投机为方式,这似乎让我们在这乍看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的
金融科技上,目睹了往日火热的邮币卡
市场、各种地方
交易所等投机品的影子,甚至是嗅到了最老炒作品——古董的气息。
但无论是什么,
比特币与ICO目前的现状都离不开一个“炒”字,而这个“炒”字,离中央
金融工作会议里面提到的“
金融应当去
杠杆、防
风险、支持实体
经济”相去十万" 八千里。
那么打着
金融科技外衣的
比特币与ICO到底还是不是
金融?
如果是
金融,为什么不服务于实体
经济、防
风险、去
杠杆?
如果是
金融,为什么没有
金融特征?
如果是
金融,它存在的意义何在?
作为
金融科技商品,在基础层面服务于" 普惠
金融与实体发展,在高级层面让有
风险承受能力的人承担投资
风险,也许是
比特币与ICO应当着意解决的问题。
四、
比特币与ICO谁会变成硬通货?
从广义的
金融定义上看,
金融是资金的融通,
比特币在
央行的界定中属于投资品,这种投资品与市面上现存的邮票、邮币、船票、古董等产品类似,只是披裹着
金融科技的外衣。
但是,
比特币的不同在于,它的变化与生长性。邮票、古董等投资品已然定型,千生万代只是一个样子,但
比特币会分叉,会被开掘,协议会被改造,技术会被加强。
其最终的形态究竟是什么样的?充满不确定与未知。
因为所有的投资人追猎于这一未知,ICO更是如此?
所有人都在赌一个东西:信念。
未来这个
货币可以变成数字世界里通行、唯一的硬通货。
就像
美元是现实世界的硬通货一样。
比特币会是硬通货吗?至少现在从投资或投机的眼光看来如此。
但一切的过去生长于它的昨天,而未来的一切孕育于现在。
未来可以被设想,但无法被预测,
金融科技的领头羊
比特币,未来也将遭遇来自新的科技、新的币种的冲击,这也就是ICO存在的魅力与影响。
总之,现在可以确定一点:
比特币与ICO跟实体
经济的关系不大,冀希望于这种
金融科技能够响应中央
金融工作会议的号召,服务实体
经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照其现在的
风险与
杠杆,指望其防
风险、去
杠杆更是希望渺茫。
比特币与ICO完美满足了
金融投机者与
资本畋猎者作为追利工具的所有属性,但其真正的" 商业价值与实用价值仍然有待开挖。
特别是最近首单区块链ABS上线给予了我们
金融科技服务实体
经济的希望。
对此,我们虽然存疑,但依然相信。
作为数字时代超现实(脱离实体)的产物,
比特币与ICO是
金融天使还是
金融魔鬼,我们仍拭目以待。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