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印结束洞朗对峙的当天,他旗下的“长江和记”披露出震撼性的消息:全资附属公司“和记电讯国际”正被印度税务局追收税款,金额高达3223亿印度卢比(约合392亿港元)之巨。 392亿港元,这是华人社会史无前例的纪录了。公告显示,印度税务局还追得挺紧,已于今年2月和8月,下了两次通牒。 李嘉诚这些年的投资重心都在欧美及大洋洲,于印度早已没什么大生意,怎么会出来这么大一笔税款? 原来,这是一桩已有10年的“旧官司”。 2007年,沃达丰收购了“" 和记黄埔”旗下“和记电讯国际”在印度的电信业务。从那时起,双方就已在撕,主要是撕税,撕这个收购到底该在哪里交税? 印度税务的意见当然是应该在印度交,“和记黄埔”的意见则是不该在印度交。争执不下,那就法院见吧。法院见了多年后,2012年1月,印度最高法院作了最终裁决。结论是,“和记黄埔”有道理,这笔收购不必在印度交税。 “和记黄埔”大松一口气,但气还没松完,又来了气人的事。印度最高院裁决的4个月后,2012年5月,印度国会通过了一个追补税的法案。按照这个新法案,“和记黄埔”这样的收购必须在印度交税。 新的撕扯于是又开端。印度税务局开始了漫长的“追讨”,“和记黄埔”则开始了漫长的“对抗”。 “追讨”的理由是,国会的新方案;“对抗”的理由则是,你不能这么不讲理,用5月的新法案去推翻最高院2月就已画下的圈。 但印度税务局坚持自己有道理。于是,这又一撕就是好多年,而且事情越闹越大。不光是影响大,涉案的金额也是越来越大。

这个老先生,你看他多聪明。要不是当年就闪人,相反却突突突地在印度大投资,今天的局面真是够他喝一壶的。 而王永庆家族则没那么好运,过百亿美金投下去了,就算心中不服,觉得没天理,又能怎样呢?赶紧陪笑脸,道歉道歉,交钱交钱。 我们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可不能出去踩这样的坑?就算你已经练出对付各种坑的丰富经验,也依然要小心。 那是一种怎样的坑呢? 大概是,他让你搞事情,请你搞事情,他还可以帮你搞事情,你和他都知道,要搞事情就一定会出一些问题,甚至都不知道会出什么事情。遇到问题有关系吗?有关系就没关系。 那就继续走着吧。走着走着,等你走大了,或者什么时候,他可能新人新办法,甚至直接就是老人新办法,duang一下,弄你个大的。 就像李嘉诚已经了解10年的事还在被追罚款,就像台塑甜言蜜语之后用5亿美元为70吨死鱼和沸腾的民情买单,而且: “不得提出任何诉愿,不得提出国际仲裁”。 鱼和水的关系,于是变成了鱼和吃鱼人的关系。放水养鱼,是为了放长线钓大鱼。 这样的地方,如果去投资,一定要小心。 所以,大家冷静,理性投资。 哎,好像有点说跑题了。决定说说李嘉诚和王永庆家族这个事,并不是多么想说海外投资有风险,而是另外的事情,但—— 我不知道该怎么顺理成章,一脉相承下来了。 那就直接说吧。 想说的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吸取点教训。 越南也好,印度也好,这些年他们都雄心勃勃地改革,要努力发展经济,但到今天,他们的成绩并不怎么地,这中间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其充满不确定的营商环境。这次李嘉诚事件,就更是让世界大跌眼镜。
我们这些年能发展起来,很大的原因也是,我们的营商环境持续向好,能让创业者和企业家越来越安心和有信心。 但是不是已经最好呢,还是有可以继续努力的。比如,前几天吃饭听到几个小故事。 一个故事是," 王小二家的消防检查。 王小二是个小小的开发商,最近房子卖不出,想用一栋楼做个宾馆,比较快办完很多事,几乎万事俱备之时,他却遇到个大麻烦。 没完没了的消防检查。一次又一次的不合格。 按照规定全部合格不就得了吗?回答是,他那个地方很特殊,好多规定和条例并行,甚至规定和规定打架,你今天按照这个做了,明天会说你不符合那个。 就像曾经到工商局办手续,哎,你们法人代表这个字怎么签的,不合格,回去重新做一个。那该怎么签啊,按照这个写。回去让法人代表这么写了,这一关过了。下一关,还是不合格,你这个日期不能这样写啊。 自己无法按章办事,他就咨询别人怎么干的。答案是,找人啊,有关系就没关系,买消防器材啊,给消防生意。 这哪行呢,今天有关系,明天关系没了,岂不是又要罚?给人家生意,啥时候是个头啊?万一给生意也搞不定,被勒令停业咋办啊? 想来想去,他决定转让,谁能谁去干吧。 还有一个事情是环保大检查。 故事的情节不一样,最后的结论也是,今天的问题解决了,明天问题又来了。甚至是,一阵风一阵风地刮,不刮就没事,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刮来了,总之是,始终担心又害怕。 还有就是,不是听到的消息,而是权威发布,比如" 中国联通的改制,证监会的先怼后解释。 这不都是有些不确定吗?只不过,这种不确定只是这些个别地方,中国联通也是“特事特办”的个体,不会影响大体。 但古话不是说,要防微杜渐吗。虽然我们依然是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国家,这些小问题不会损害营商大环境,但还是不能掉以轻心。 要警惕,弄出更多不确定的东西,破坏我们的营商环境,甚至影响企业家信心。 现在,全世界对企业和企业家资源的竞争可谓是相当白热化,包括特朗普都亲自上阵,甚至为了抢商抢资频频与人称兄道弟。 创业者、企业家始终是社会发展重要的一部分,要多一些爱惜。所谓的无商不奸,某种程度上,也是无商不艰造成的。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