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烟威,下鲁中,访菏泽,围绕民营企业三项评选,记者在走访我省一些民营企业中,有一个大家普遍感兴趣的人不时出现,他有一个通用的名字,那就是“少帅”:比如,山东玉皇化工创始人董事长王金书的大公子王胜伟,烟台金河集团董事长张心达的儿子张宝健、泰工机械总经理宋衍庆……与此同时,也有一个话题常被提及,那就是接班和企业传承,尤其是当我们看到从改革开放之初开始打拼的第一代企业家们,有的已到知天命之年,甚或已经花甲。谁来接他们的班,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
家族化是民企的DNA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已逾三十个年头。许多民营企业都经历了从最初的家族化企业,到之后引入职业经理人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过了职业化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这一过程之后,又出现了回归家族化的趋势。因为,人们看到,一个个少帅,一个个“富二代”正在父辈们打拼过的江山里坐上了重要位置,或者已经直接执掌帅印。
12日刚在北京发布的首份《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也在说着当下民营企业传承和家族化的话题。2010年底,2063家A股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达到762家,家族企业在上市公司中所占的比重达到36.9%。
民营企业生长的基因注定了,家族化是民营企业脱不下的紧身内衣。开门夫妻店,上阵父子兵,想当年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创业,做个小生意,开个小厂子,即使不是一家人上阵,至少也是几个要好的兄弟或朋友,东借西挪凑出的钱。那个时候,连董事长、总裁、总监这词儿似乎都还不太知道,哪知道什么叫组织架构、股份制管理?更想不到发展大了还会有风投、有'私募、有IPO上市的事儿。
现代治理就是去家族化
十年、二十年,一路走来。摊子大了,人多了,问题多了,商业模式要变,公司结构要改,没办法,做企业如逆水行舟,跟不上趟儿的就会将上半辈子挣来的钱再交学费。于是,要搞制度化管理,规范化治理,要借外脑,要挖人才,一批批职业经理人开始走进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造,有了董事会、监事会,有了独董,当一个个外来的CEO、总监们走进民营企业,想当年“三五个人、七八杆枪”的创业元老们也懂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民营企业现代治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去家族化的过程。
但是,一般情况下,当2000年前后最早的民营企业现代化改造进行的时候,大多数民营企业创始人还都年富力强,因为他们都有极强的能力、威望和掌控力,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个由职业经理人操盘的焕然一新的现代化企业,人们开始欢呼“民营企业去家族化了”,但没想到谁来接班的问题。然而,当我们盘点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伴随着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头上的白发和额角的皱纹,人们开始关心民营企业的换代和传承,谁来接班的问题成为大家关心的焦点。于是,人们开始关心民营企业家的儿女:谁来接他们的班,是他亲生的儿子还是一个职业化的外来者?当一个个少帅开始出现,于是,又有人惊呼“民营企业又出现了回归家族化的趋势”!
少帅掌印就说明民营企业走了回头路,又回归家族化了吗?就是坏事吗?有人说是,也有人说未必。评说一个企业发展路径的对与错,不在于谁掌那个大印,而在于经营管理的模式。如果这是个现代化的管理结构十分科学健康的企业,如果老董事长的子女有这个能力也愿意为父辈的事业添砖添彩,公司的管理团队也正需要这么一个执掌者,子承父业有什么不对?
把“富二代”打造成“创二代”
再回到当下,我们看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日本、韩国、香港,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较我们要早,相应地,他们的一些企业已经经历了一代乃至两代的新旧更替。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还是由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来继承。这些家族企业往往会在培养接班人上投入巨大的成本,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实践机会等等。
国内现在的情况也同样如此,很多企业都在委托咨询公司、委托学校为他们做一个接班人培训计划。实际上就是要依靠一批外部的精英,一同努力来把“太子”打造成在学识、能力、品格上都非常过硬的人。我们如今经常提到“富二代”这个概念,很多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们,但其实有的富二代真的很优秀。他们中的不少人,背后都有一个定制的接班人培训计划,他们在国外接受最好的教育,毕业之后,可以进入自己家族的公司,或者被推荐到朋友的公司甚至是全球最好的公司,包括投资银行去进行锻炼。这些企业的接班人有很丰富的实践经验,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年轻,他们比绝大多数的同龄人都要优秀。
事实上,不否认有因不信任外人而刻意将事业传给亲生儿女的企业家,但是整体上,能把事业做大做强的第一代企业家的智慧和心胸也决非常人能比。用什么人、怎么才能将自己创下的家业发展好,他们比我们这些外人更加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