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辰海资本合伙人陈悦天、集结号资本创始人高巍、启明创投合伙人黄佩华、华映资本合伙人刘献民、头头是道董事姚臻、以太资本创始人兼CEO周子敬等投资人从他们的视角,探讨了文化传媒行业的现状、趋势与投资机会。
在文创产业的创业大军中,内容创业者占据了重要位置,与此同时,各大平台为了吸引流量、提高留存率,竞相争抢内容创作人才,而持续的野蛮生长也埋下了许多隐患。 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8月4日消息,在昨日" 以太资本联合杭州文投举办的“内容创业的真相——2017以太资本 杭州文投内容创业投融资发展论坛”上," 辰海资本" 合伙人" 陈悦天、集结号资本创始人高巍、" 启明创投合伙人" 黄佩华、华映资本合伙人" 刘献民、头头是道董事姚臻、以太资本创始人兼CEO周子敬等投资人从他们的视角,探讨了文化传媒行业的现状、趋势与投资机会。 以下为现场讨论实录,经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删减、编辑、整理。 动漫、二次元、男团女团、95后消费……新风口在哪? 周子敬:非常感谢各位从全国各地来到杭州," 谢谢大家来到杭州。 在座各位都是老朋友了,开场每人花一点时间对所有创业者和投资人介绍一下自己所在的基金,以及自己过往成功的文化领域的投资案例。 " 陈悦天:我是辰海资本的陈悦天,我们是最近新成立的一家专门投资于文化、娱乐、消费领域的早期基金,规模在8亿人民币左右。成立的半年多时间里面,投了十几个案子。我在上一家机构创新工厂那里,主要负责动漫二次元领域的投资,后来又慢慢从这个领域延伸到了年轻人文化、传媒领域。一直持续在关注新媒体和新的文化领域,希望今天跟各位朋友深入探讨。 刘献民:我刚刚加入华映资本,华映主要在文化娱乐领域投资。从最开始投内容生产的平台公司,后来也开始投一些内容开发的公司,包括媒体的公司,像界面。早期我在娱乐工厂,也是专门投文化娱乐里面早期。 AGC二次元方面我们投了B站,也投了美拍,在文娱方面我们投的更多还是互联网平台为主。 高巍:集结号是一支比较年轻的基金,我们更多关注在泛娱乐、内容消费、电商等等领域。有些人说集结号是华谊系的基金,华谊确实是我们重要的LP,所以在文娱方面相对匹配一些。我个人偏向于内容消费类为主,但是在其他领域我们也都有一些投资。 姚臻:大家好,我是头头是道的姚臻。我原来是" 普华资本管理合伙人,其实现在也是,我们在15年联合发起了头头是道基金,想完全布局在文化领域,目前一期10个亿基金投完了,现在二期基金在募集过程当中。 周子敬:感谢五位嘉宾,以太FA业务做的很多。在文化和内容行业,优质内容是永恒不变的。但是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风口变化节奏非常快,半年一年可能一个风口起来,半年后又下去。不知道几位嘉宾最近有没有感觉到有什么风口变化?在未来半年或者一年你们会比较看好哪个方向? 陈悦天:从拿案子来举例,我们投了两家3D动画公司,因为以前都是传统手绘2D动画,可能很难达到标准的生产的流程,人才的培养和迭代周期也非常慢。所以2D动画的产能提升始终是一个瓶颈,这个领域可能没有冒出来太多公司,但是3D动画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出现,改变了整个行业。 上游有大量囤积的文字和漫画类IP等待被改编,把一个文字和图片类内容变成视频化,可以大规模提升IP价值。所以上半年我们专门看了3D动画,几家头部公司和正在崛起的公司我们都看了,投了一家比较成熟公司里面核心团队出来创业的。还投了一家B轮的公司,叫中影年年。3D动画算是我们重点看的领域。 我原来投过女团,男团国内市场目前市场是空缺,所以男团公司也一直在关注。投了两家团体公司,一家是华策影业董秘王总出来创业的麦锐娱乐娱乐,他可能传统媒体电视资源比较多,所以他用韩系偶像式方式去做培养,马上他的团就要成立了。还有一家是TFboys的核心团队出来做的男团,叫原计划。3D动画、偶像男团和偶像团队的养成我们还是在看。 再往后,我们最近关注大范围领域的内容付费。可能上半年大家看到是知识付费比较多,但内容付费是在整个传媒领域都在发生的,文字以前是网文,接下来漫画、动画付费也很好。网剧、网大、综艺付费都会发生。所以我们关注大面上的内容付费产业,付费会把整个产业链形式改掉。原来大家都在谈论IP和产业衍生的故事,就是前端我做出一个IP,后端要靠游戏、电影,但实际上我们发现中间的转化是有问题的,但今年开始发现内容会直接靠用户付费就赚到钱,产业就会相对良性。 周子敬:会发生改变是因为支付的基础设施? 陈悦天:支付的基础设施,高品质的内容也出现了,消费者认为付费不是大事,我认为习惯培养已经形成。 刘献民:今年上半年我们在这个领域并没有出手特别多,但是我们看了很多不同细分领域的公司。动漫类的,我们和悦天的观点或者看法差不多,也长期看好的,只不过在近期,我个人觉得它直接价值体现它是不是能够形成比较好的用户基础或者所谓的IP,或者原创IP的能力。但在整个动画领域,不管2D、3D,都没有能够在后端价值上很好的体现出来。 粉丝经济我们也看了很多,这部分人群对偶像或者是对成人游戏的方式,消费的意愿和消费的习惯、基础都已经不错了。 我个人因为之前在互联网端网生内容这块一直在看、一直在投,但是以前投资的是早期的公司。我个人觉得在互联网端内容这块,未来发展是非常好的,互联网的剧或者是互联网的电影,我们叫长篇,之前大家说网大,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小成本电影。所以在这个领域,这种内容形式在互联网端会员付费的市场,我们仍然会比较看好 知识付费也在看,但我个人并没有特别深的理解,或者我并没有看懂它消费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它的生命周期是什么样子。但是华映在今年上半年投了一个做知识付费的公司,它有它自己独到的一些特点,比如它在社群的运营和管理上,还有内容的原创以及教育意义上,这块我们希望它的生命力周期更长一些。 黄佩华:我们这边也是,因为看到得到起来的比较快,我们也在看内容付费。我觉得有一些细分领域,比如针对女性消费人群的知识付费,或者亲子相关的,我觉得比较有意思。另外一块是95后、00后新的APP,感觉这个人群还是不太一样,他们参与度可能更高一些,能够让他们比较容易的产生不管是文字,像美国有一款很火的APP,是非常轻的小说或者是能够产生音频的内容,所以有些APP我们在关注。 周子敬:启明觉得下一阶段有没有什么大的机会。 黄佩华: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成熟期了,红利也没有了,所以只能看新一代,年轻的小朋友们,首先他们还没有下载那么多的APP,不像成人这么多,成人让他们下载一个新的APP就很难了。第二点是95后、00后,他们生在很好的环境,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所以他们可能有一些表达的形式,能够创作的内容需求更强,他们想被关注,想体现他们跟其他人与众不同的需求也会更强一些,所以我们认为这是新的机会。 高巍:我个人从来不去追求所谓的风口,因为我觉得在追风口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滞后了。 做互联网的人,或者做互联网产品的人其实很清楚,所有一切来源应该从用户需求角度去出发。用户需求意味着什么?流量,所有平台有流量。在互联网意味着什么?从用户需求角度来说,不管时间碎片化,还是我们对于娱乐的需求,包括消费升级也一样,其实都是从用户需求来延伸。这时候我们再延伸到产品上面去看,为什么最早从论坛到微博,再到图片、社交,再到短视频,外因可能有4G、5G的发展,内因可能是大家的时间碎片化和娱乐化。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早期所有平台内容是比较粗放式的,随着发展各大平台都缺头部内容,以及缺高质量的内容。包括最早开始从自媒体个人到网红个人,再到后面的PGC,再到机构,再到MCN,MCN再分化成更细分的,有运作内容的,有运作内容变现的、流量变现的,会越来越专业化。所以在我看来,按照这个轨迹发展,更细分、更专业化的内容会有更多出来的机会。 以前可能一个自媒体号什么内容都有,而现在可能有专门做汽车的、专门做亲子的、专门做美妆的,甚至美妆领域再细分下去,只有专业的内容才有粉丝在,粉丝才愿意去买单。所以跟着用户需求去推才能演进出来东西,而不是现在什么火就去投什么。 周子敬:很多投资人可能有一个纠结,一方面做八卦的,可能用户量非常大,但" 商业价值比较低,变现比较难。做比较精准的,比如刚才讲的美妆、军事,可能用户群很集中,但是用户量比较少,变现不太好变现。这方面你有没有什么偏好或者想法? 高巍:从平台角度,平台以内容为王,大家都在争取好的内容,内容生产者都在变化,从个人到机构,到机构。MCN最大的价值,原先我作为个人只能打一个点,但这个时候我做组合了,做组合对于各个平台,不管是分发还是资源的利用都是最高效的。所以我可以手上有做美妆的,也可以有做汽车的,有低频的、高频的,有深度用户,但是我可以让他们聚合在一起效率是最高效的。 周子敬:做媒体矩阵。 高巍:对。 2015年投了大概20多个新媒体号,而且基本上各自在两三千万,包括现在发展比较好的十点读书。 回答刚才周总提的问题,有什么大的变化或者是大的风口。15年下半年我们还在看的一些新媒体类或者内容类的项目,最主要的还是看它用户流量能够有多大,它有多少粉丝量。但到16年甚至17年,更关心的问题是我的付费问题有多少,我能够变现的有多少。一直到17年,我们甚至觉得内容的独特性,能不能够帮助你持续不断的去生产好的内容,在这个过程当中你的变现方式有多少种,而且能不能够持续不断的打造这种新产品出来。 所以单体内容单打独斗的形式会越来越累,而矩阵化或者机构化运作的多条线内容,可能大家看到的秒拍上面排名前20位头部号一共也只有三四家公司。所以对于内容生产而言,其实持续性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两年最大的变化还是在于怎么样能够有多种形式的变现。我们当时投十点读书的时候,就是他们两口子,用户刚刚开始做,后面用户量一下子跨到千万,而且当时最初广告变现占到营收的70%以上,而目前它的营收广告变现只占到30%以下,更多是课程的知识付费,甚至是电商的变现。 所以我觉得就内容本身而言,它的优势是在于能够跟用户建立起更快、更直接的连接,是正向直接面对用户的。比如视频类的各大网站," 爱奇艺也好、腾讯也好,我不知道各位自己的切身感受,我觉得用户是跟内容走的最近。哪部片子火爆我就去哪台平台看了,哪家是独家我就去哪里了。但是内容相对比较累了,不如平台化,不如互联网公司能够有大规模的变现方式。所以我们往往投内容的时候,大家都会说天花板有多高,做这个是不是能够持续不断去生产? 所以我们自己的感触,15年投的很多新媒体,当时我们叫做新媒体,16年、17年就把它叫做新消费了,完全不把它放在媒体属性里面了,因为媒体是到达用户最快的渠道,但它可能只是消费环节里的一个渠道。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文章评论区联系授权。如不遵守,投资界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