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的机会正在萌芽,但与利好的“天时”还有一段距离。在PC时代,它始终不温不火,那时候的天涯等平台还只是小部分精英人群的世界。
内容平台能不能成为流量黑洞,除自身特征外,离不开团队的作战能力和背后资本的雄厚程度,但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先决条件——“天时”。
在线问答平台正是一个典型例子。互联网出现的前三十年里,人们对在线问答这种内容形式毫无概念。直到20世纪末,几家搜索引擎出现,信息随之裂变式的增长,丰富的内容世界增加了用户的筛选成本,这时候,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对精准信息的需求。
问答的机会正在萌芽,但与利好的“天时”还有一段距离。在PC时代,它始终不温不火,那时候的天涯等平台还只是小部分精英人群的世界。
直到去年,一切才真正开始发生变化。分答的出现在大众意义上点燃了问答这种内容形态,人们开始将视线重新投向过去寂寂无闻的问答领域。
“问答”的前世
在不恰当的时机尝试一个未来才会火的产品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在这一点上,不得不感谢谷歌用10年来阐释这个道理。
2002年,韩国NHN公司推出了史上第一个在线问答社区——Knowledge-iN,作为其搜索引擎Naver的补充。
这种新颖的内容形态吸引了谷歌的注意,他们“高瞻远瞩”进一步推出了收费的专家问答服务“谷歌问答”。显然这为时过早,用户尚未养成付费习惯,谷歌问答项目以失败告终。
尽管如此,谷歌的尝试还是引来了诸多效仿者。2003年,美国在线问答社区Answerbag诞生,两年后Yahoo Answers成为最受人欢迎的问答社区。国内,“新浪爱问知识人”、“百度知道”、“腾讯搜搜问问”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国内问答市场的萌芽让谷歌再次看到了机会。继2006年雅虎中国上线了雅虎知识堂后,谷歌联合天涯社区开发了天涯问答(2010年天涯独立运营问答)。
这时候的问答社区还是对Knowledge-iN的简单延续,始于搜索引擎补充产品并始终与其结合密切,更偏向一问一答的实用主义。在这种单一模式下,提问者和答题者缺乏双向互动的机制。
直到2009年,Quora的出现才改变了这种现状。Quora的创始团队曾在Facebook工作,他们将诸多社交网络的元素引入问答,创作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问答SNS平台。
这时,融合搜索和社会化基因的问答社区开始展示出其生命力。用户之间可以评论和互动,也通过投票支持赞同的答案,让更多人看到。离散的知识得以汇集,用户间的融合因此变得更为紧密。话题性、原创性、专业性、深度……问答形态有了更多的可能。知乎和升级版的天涯社区也正是在这段窗口期诞生。
谷歌并不想错过社交问答的新战场,与天涯的合作告终后,2013年,谷歌推出基于Hangouts视频聊天工具的专家收费问答Helpouts。从化妆课程到个性化锻炼,从四弦琴培训到治疗方案……从服务范围广度不难看出谷歌这次的野心,然而最终还是憾然折戟。
问答超级社区出现的时机和价值
从2014年开始,移动互联网浪潮明显加速了它滚滚而来的进程,很多移动物种野蛮生长起来。分答的一炮而红正踩在这个时点上,可惜却后继无力。好在对大公司来说,只需要一个发现赛道的契机就好了。
是时候了。" 今日头条、BAT、网易和微博都开始深耕问答内容,但它们并没有在意音频问答的小池子,直接将目光投向了经久不衰的图文形式。
几个产品的进度不一,目前百度的百度派只有PC端网站,阿里的UC问啊、腾讯的企鹅问答、网易的问吧和微博问答分别依附于UC浏览器、天天快报、网易新闻客户端和微博。今日头条则是延续了西瓜视频和火山小视频的打法,把上线一年多的头条问答独立运营,推出了悟空问答。相较而言,将产品从结构化转为独立运营的悟空问答,对产品的投入更大,底气也更足些。
我一直说,互联网企业都在迎合或者预测下一代人的场景趋势。过去,用户感到无聊或者产生疑惑、感觉某方面的知识存在缺陷时,才会主动去寻求答案或填补不足,如今,用户会无意识地吸收一些感兴趣的知识,这些内容转化成个人的一种储备。
过去两三年,今日头条踩对了点,将资讯市场带入了feed流智能推荐的赛道,如今战事仍酣。另一边,悟空问答又将feed流智能推荐引入问答市场,这种情形与当年Quora引入社交基因别无二致。就像搜索引擎流问答不同于SNS流问答一样,feed流问答意味着一条新赛道的开启。而今,今日头条的用户加持以及BAT的追随似乎都在告诉市场,智能化推荐的衍生赛道问答“超级社区”已经悄然成型。
在悟空问答的智能推荐模式下,用户可以不主动发觉,就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各类兴趣圈子,收到关心的问题和答案:在减少成本的同时,也进一步缩短了信息传输路径,从连接人与信息到连接人与人。
如今,悟空问答正在不断扩展“超级社区”赛道的外延。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悟空问答已经拥有了5000万用户,每天提问数超过1万个,回答数超过10万条,问题和回答通过智能算法分发,获得超过1.5亿次的阅读量。
但问答要成势,光靠流量必然不行,毕竟BAT哪家不是带着天然的流量基础。在问答的整个链条中,用户习惯、需求以及社交的培养缺一不可。这个阶段,试图切入问答市场的部分工具型应用,很可能由于受众缺乏在其上进行内容消费的习惯而遭遇失败。
得益于今日头条,悟空问答在用户消费习惯方面具备了先天优势。2016年末,今日头条信息流发出了一个名为“寻找全世界最坑爹的工作”的问题,这个问题得到了七千多个回答,其中包括39位名人明星如罗永浩、" 黄健翔等。今年年初,头条问答陆续推出了“你对春晚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以及在世界自闭日的公益视频“怎样让孩子喊我一声妈妈”等问答活动,都有大量用户参与。
之前有分析认为,今日头条推出" 微头条功能是在偷袭社交。按照这个说法,与头条号、微头条共享同一套id系统的悟空问答对社交闭环的作用更甚。毕竟,问答平台更易于构成众多基于人际关系的、复杂交错的网络,有利于解释信息,并且掌握社群网络中观点和意见的形成规律。
横跨两条赛道的问答混战
并不是每个公司都赌对了这条“超级社区”的跑道,在现在的问答产品中,付费问答仍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它们坚持着知识共享经济,距离全领域内容、信息高效流转、相当于现实生活投射的问答“超级社区”正越来越远。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都要为付费的相关争议焦头烂额。就像前段时间,当知乎live被诟病质量参差不齐,体验和评价体系尚待验证时," 周源不得不出面回应“广告依旧是商业化的基础,而知识市场是‘上层建筑’”。
这批走在知识付费跑道上的产品或许也没那么坚定,比如微博付费问答,在回答收费3个月后,还是会回归免费可见。
用户数量也是横亘在付费问答面前的难题,但是对于免费问答产品,尤其是悟空问答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与聚焦知识领域的社区产品不同的是,悟空问答的诉求是要做所有人的问答社区,无关职业、领域和身份。比如,在悟空问答上有很多关于滴滴司机的问题,很常态、生活化,这类问题可以说不存在意见领袖之说,完全靠司机间的真实故事和体验撑起分享交流的价值。
对悟空问答这种大众问答平台来说,企业家、富豪、明星和学者固然重要,但水电抄表工、泥瓦匠和远洋船员的思考和经历也自有其必要性。即便你是行业内数一数二的专家,但当家中的空调坏掉时,你想看到的也不是同行艰深的论述,而是一位资深维修工的手把手解答。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在线问答最终还是走向了两个方向,然而“知识付费”和问答“超级社区”两条赛道孰优孰劣尚无定论,一条距离钱更近,一条距离用户更近。即便是在单条赛道上,也无法断定最终的胜者,领先者真的能笑到最后吗?
尽管feed流的竞逐已然十分激烈,但各家产品的走势和命运未知。UC问啊、澎湃新闻和网易新闻的问吧还处" 于强人工运营机制下,百度派还未开发独立的APP,企鹅问答一度从天天快报feed流中“失踪”,至今未归。但值得肯定的是,独立运营后的悟空问答步子正越来越稳,为后来者探索着“超级社区”的更多可能性。
塞缪尔·贝克特曾创作过一部与《等待戈多》齐名的荒诞派名剧——《终局》,因剧情艰涩而远离大众视野。有评论说,该剧意义支离破碎,情节颠倒无序,主题模糊不清,语言捉摸不定,舞台荒诞不经,使得读者很难进行理解和诠释。
互联网世界同样如此。BAT和网易、微博极有可能再度于问答领域围攻头条和悟空问答,毕竟谁都不想输在用户时间的争夺上。
但是未来乱与治,验证与证伪,最终的结局又有谁知道呢?或许就藏在问答之间罢。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