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 王浩然 现场图片
晚报记者 张骏斓 姚宏伟 报道
昨天,上海公共租赁房咨询申请受理正式对个人开放。和单位集体申请时的冷清相比,由于采取先到先得的租房制度,个人申请热情明显高涨,部分区的受理网点昨日一天登记的数量就与之前单位统一申请的总数相当。本报记者兵分两路,走访了徐汇、虹口、杨浦等多个受理网点,除了原本设想中的新上海人外,很多住在老公房,旧城区的老上海人,也纷纷加入其中。
个人申请热情超过单位
由于公租房个人申请以先到先得为原则,一些申请人担忧好房源被预定,因此第一天就“占位置”。昨日下午1:30,当记者来到虹口区曲阳路公租房受理网点时,已经有很多人在排队了。不到半小时,受理点又走进十多个咨询申请人。面对如此众多的申请人,虹口区公租房投资运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夏守忠也有些吃惊。他透露,虹口区在单位集中受理阶段,总户数也就49户,而个人申请的首日,粗略估计,上午到场的就超过100位,其中成功受理的达到46户。照这个趋势,虹口区受理的个人申请数量就至少与单位统一申请的总数量相当,甚至还可能有所超过。
徐汇漕溪路公租房受理网点也是热闹非凡,当记者下午3点来到受理现场时,4排座位已座无虚席。每个人都手拿一个号码牌,等待叫号。一位张姓申请人说,他是2点左右到的,号码牌已经1076号,他在徐汇区一家水下工程公司上班,在沪工作了6年,原本一直与同学合租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希望能租到一套40平方米的房子。由于个人申请采取的是先到先得原则,他特意下午请假前来办理申请。 “1700元/平方米,还是能够接受的,最起码自由一点。”对于受理网点的热闹场面,张先生也称始料不及。 “之前问过工作人员要等多久,他说不确定,我连忙给在楼下等的同事打电话,让他先开车走了。 ”说完,他选了一个最后一排空位坐下,一边玩手机一边等号。
与虹口区、徐汇区只有一个受理网点不同,杨浦区有12个网点受理个人申请。昨日下午4点,杨浦区公共租赁住房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晓波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由于网点多,同时还未到下班时间,还没有最后的统计数据,但其透露,与单位集中申请不同,杨浦区一些网点一早就有很多市民前来咨询申请。 “人数肯定超过单位申请。 ”对于单位集中申请受冷,蒋晓波解释称,主要是受春节影响,“一些单位是春节后再签用工合同,在人员不确定的情况下,申请人气不旺。 ”
主力咨询人群为50岁左右老上海
对于个人申请首日人气超过单位申请的现象,上述公租房管理方都表示,主要原因是“新老上海人”齐上阵所致。
在采访中,蒋晓波表示,由于单位集中申请最起码要求是10户,所以也造成个人申请人气高。夏守忠坦言,在当天申请的人数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是第二次前来办理,这些都是企业放弃集中申请,让职工以个人身份来办。记者在徐汇区的受理网点遇到申请人张先生就是这一类型,他透露,由于单位申请人数不够。
此外,很多上海年轻人希望把公租房作为婚房来过渡。 “现在房价这么高,工薪族结婚只能先考虑公租房了。 ”在虹口区网点,申请人刘夏带着未婚妻一同前来申请。由于是上海户籍,居住面积又符合要求,再加上劳动合同和缴纳四金证明齐全,刘夏较为顺利地拿到“准入资格受理编号单”。与刘夏一样的人还真不少。冯女士就带着儿子一同前来申请公租房。 “是为了儿子结婚用,经济适用房买不起,只能先考虑一下公租房了。 ”冯女士坦言,公租房一方面租金、租期稳定,另一方面又是有一定的家装,可以省下不少力气。“租到后,稍微添点东西,就可以入住了,还是新房,比较有气派。 ”
在首日的申请咨询人群中,最主力的还是50岁左右的老上海。在虹口区和徐汇区网点,记者发现,这样的申请人占一半左右。
在虹口区网点,记者采访了几位这样的申请人,“我们一家三口住14平方米老公房,买不起经济适应房。”刘老伯夫妇拿着整理好的资料坐在等候位置上与记者聊到。他表示,儿子大学毕业了,一家三口住在厨卫公用的老公房实在不方便,经适房不够格,只有寄希望于公租房了。 “租到一套二房,自己的房子再出租,还可以补贴一下。 ”刘老伯憧憬道。
相比社会房源,公租房的稳定性还让一批家住老城区却又还没有开始旧区改造的居民动了心。“等动迁,等到现在,现在政府推出新的‘福利’,我们也来申请一下。 ”陈先生希望租套一房,等到动迁以后再搬出去。
今后会有专人定期调查居住情况
虽然“新老上海人”齐上阵,但仍有一些申请人由于理解有误,只得失望而去。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国和路上的殷行街道受理点时看到,有两户居民正在问询自身是否符合公租房条件。其中一对老年夫妇想申请一套公租房,虽然租金不一定最便宜,但总比私人租房稳定,而且都是全新的房子,“每月2000元左右的50平方米一室户我们可以承受的。 ”可随后两位老人失望地发现,公租房的基本条件中要求单位提供在职并且缴金证明,两位退休老人直接被拦在了线外。
另一对中年夫妇则是来为儿子申请公租房。“儿子今年30岁,有单位劳动合同,身份证和户口簿也都带来了。 ”工作人员在询问基本情况后,发现其也不符合申请要求。工作人员解释说:“在申请要求中,规定申请人原住房的人均建筑面积不超过15平方米,你们一家三口的住' target='_blank' >房超50平方米,不符合要求。 ”
受理点的工作人员说,从早上到现在已经接待近40户居民,“大部分只是前来咨询,提交申请的仅一户”,工作人员表示,这次申请材料只需要三样:上海户口簿、身份证和单位开出的工作证明。如果是外地来沪人员则不需要提交户口簿,但要提供两年以上的居住证。
“材料不复杂,但因为公租房主要是租给白领阶层的,所以有一些基础条件。 ”他们解释说,有一半以上的询问者都是老年人,不符合公租房的最基础条件 “劳动合同+缴金”,少数返聘员工也会因为没有缴金而被排除。另外有很多都是人均建筑面积超过15平方米,或是居住证没满两年。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对公租房不少市民还有认识误区,主要集中在租金水平和承租时限两方面。不少市民将公租房与过去的福利分房、“老公房”等同,一方面觉得租金应该很便宜,另一方面觉得可以无限制租住下去,甚至一些符合条件的人申请成功,让给亲属入住。实际上,公租房是作为解决“夹心层”居住问题,租金按照略低于周边水平来设定,承租时限也并非无限,目前其签约时间为2年起,最长不超过6年。对于承租人不符的情况,申请点的工作人员表示,今后应该会有专人定期调查居住情况,一旦被发现异常就很可能会取消居住资格。
“实际上,这些都是我们在受理过程中预料的问题。 ”在蒋晓波看来,与单位集中申请不同,个人申请受理方面网点需要面对的问题更多。“由于存在理解误区,很多并不是目标人群会加入其中,这就需要仔细选择。 ”蒋晓波说,虽然个人申请人数多,但他还有些许担忧,“由于一些误解,一些申请人有可能在最后签约阶段放弃,这就会造成资源浪费。 ”
担心搬家造成生活成本提高
在昨日的一些网点,记者还发现虽然一些申请人通过咨询获悉自己符合要求,但不急于申请。 “要算算账,看看生活成本是否比现在贵。 ”申请人沈军最终没有递交申请表格。沈军夫妇在沪工作3年,符合公租房要求,对于杨浦区的公租房有点犹豫。“我们原来租的房子,离上班的地方非常近,自行车10分钟就到了,现在搬到新江湾,出行成本就高了。 ”沈军介绍道。据了解,新江湾尚景苑与10号线新江湾站直线步行距离约15分钟,目前因路途中间有建筑物阻隔,需要绕行,板块内已有连接社区和地铁站的穿梭巴士也暂不经过该处。该盘周边配套也待完善,这对于朝九晚五的上班人群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21世纪不动产上海锐丰1号作品店经理谢小龙告诉记者,该公租房项目周边的美岸栖庭的简装2房房源(面积约95—100平方米)租金约3500元/月,目前新江湾城板块租金承受能力在2000—4000元/月的群体,主要由复旦大学江湾分校学生、陪读家长、私营店主等人员构成,与公租房招租潜在对象的吻合度不高;楼盘入住后是否能够吸引其它区域的公司白领、外来务工人员,有待观察。
汉宇地产市场研究部经理付伟也赞成此观点,他指出,从目前来看公租房的配套对租客而言是硬伤,实际的租金价格会低于同一区域的公寓房,但由于客群定位不同,对周边地区房源的租金影响也十分有限。但付伟认为从未来长远来看,随着商业配套、交通出行等进一步完善,现在所谓的“硬伤”或许会转变为“卖点”。
链接
公租房
本市公共租赁住房是由政府支持、社会参与,通过专业机构采用市场机制运营,根据基本居住要求限定住房面积,按略低于市场租金水平确定租赁价格,面向符合条件的对象供应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用于解决本市青年职工、引进人才和来沪务工人员的阶段性居住困难。本市市级统筹公租房的申请对象 (单身申请人或申请家庭中的主申请人)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具有本市常住户口,或者持有《上海市居住证》达到两年以上 (含《上海市临时居住证》年限)且在沪连续缴纳社会保险金达到1年以上;
●与本市单位签订1年以上(含1年)劳动合同;
●在本市无自有住房或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5平方米;
●申请时未享受本市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