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从内容层面延伸到资本联姻的合作路径,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去年9月,另一家视频巨头爱奇艺同样选择以1.5亿元战略入股酷开。问题是国内两大视频巨头先后资本注入酷开,背后逻辑是什么?
时至今日,没人会怀疑,曾被年轻人冷落片刻的电视,正日趋成为继电脑和手机之后使用频率最高的第三大终端,并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客厅标配。
而当趋势如此明显,赛道自然变得格外拥挤。这种拥挤很多时候是以“生态竞争”的方式呈现。如你所知,当电视遇上互联网,当软硬件结合成为必然,电视与视频两个行业就频繁发生某种暧昧的休戚与共,各家互联网电视和视频巨头也纷纷开启“组团作战”模式,以达成利益联盟。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升战斗力,对彼此未来都怀有信心的联盟,也会将“组团作战”上升到资本层面,以形成更加紧密的共生体。就在最近,腾讯宣布投资酷开3亿元,占有酷开7.7142%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外部投资人股东,并承诺提供至少10年的全网优质内容资源。这并不令人意外,在内容合作层面,二者有过非常愉快的合作,此番资本注入,也被业内视作腾讯扩大“客厅经济”的重大战略举措。
当然,腾讯从内容层面延伸到资本联姻的合作路径,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去年9月,另一家视频巨头" 爱奇艺同样选择以1.5亿元战略入股酷开。问题是国内两大视频巨头先后资本注入酷开,背后逻辑是什么?
理清这一问题非常重要,毕竟整个互联网电视产业的竞争,势必发生在不同联盟之间。读懂巨头的逻辑,选择正确的合作方,也就无比关键。
广纳合作伙伴
如果说前些年诸如“点播”和“回看”等差异化功能造就了互联网电视第一波增长,那么今天,这种量级的改变对行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已成过去式。正如央视市场研究公司总裁徐立军所言:电视已不再是单纯的接收终端,而是变成了多样化视频和多元化服务的体验终端。
也就是说,互联网电视第二波增长动力,将来自与用户生活息息相关的多种使用场景。酷开去年提出大内容战略,构建影视,教育,游戏,商城,旅游,音乐和健康七大内容版块——与之对应的是不同场景下的用户需求和巨大的商业前景。这种更顺应趋势的商业逻辑,在为行业发展提供范本意义的同时,也在发挥滚雪球效应,不断招致新的内容合作方加入。
腾讯和" 爱奇艺的注资,即是对酷开模式的一次证明:站在酷开一端,两大合作伙伴的资本,内容和技术资源,能加快大内容战略的推进速度——然而更值一提的是,酷开对内容资源方的回馈或许更多,其平台资源优势能为腾讯和爱奇艺拓展大屏商业空间带来巨大帮助。
合作共赢
理由有三。
首先就是庞大的用户基数。酷开现已拥有非常成熟的系统,为创维," 飞利浦,松下等电视企业提供系统支持,有着2200万的用户基础,远超过大多数互联网电视品牌。与酷开合作意味着这一数字能在很大程度上置换成内容合作方的用户数。譬如,作为热播剧《欢乐颂2》的官方播放平台,爱奇艺无疑希望看到该剧的持续走俏,在一些业内人士眼中,酷开2200万用户实际上为《欢乐颂2》的吸粉助力良多。另外,在消费升级,互联网基础设施完善,用户付费意识逐步养成的合力下,酷开庞大的用户基数,背后无疑蕴藏着可被合作方挖掘的" 商业价值。
其次,实现内容价值的最大化。要知道,在通过合推VIP电视和送会员等形式强绑定内容资源方之外,酷开系统最能让资源方受益的,是其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力,对海量内容进行优化和个性化服务,帮助腾讯和爱奇艺等内容资源精准推荐。
这不难理解,在一个“疯狂供给”的时代,将内容一字排开,摆出一副“随意挑选”的傲慢姿态显然不是好办法。易观曾发布一项数据:去年的资讯信息分发市场上,算法推送的内容超过50%。大数据带来的“选择权”的转移势必出现在电视领域。事实上,新发布的酷开6.0系统就拥有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推送,可以将内容资源方提供的内容,推送到最需要它的用户眼前。
这对腾讯和爱奇艺等内容资源方来说绝对是巨大利好。毕竟,当用户注意力成为这个时代最宝贵的商业资源,商业竞争的本质也就正在演变为争夺用户使用时长。而酷开系统的个性化推荐功能,无疑可以为内容资源方奉上助攻。
最后,腾讯和爱奇艺选择酷开的原因之三,是相比于其他互联网品牌,脱胎于创维的酷开有着更完备的产业链和硬件优势。譬如酷开最新发布的A3和U3B新款电视,就采用防蓝光技术,降低对人眼伤害的同时维持显示器原有色温;此外酷开新品在工业设计,画面,音响效果方面也颇为值得称道——这些硬件优势无疑能将腾讯和爱奇艺的内容,以更极致的的方式呈现。
所以不难发现,酷开“大内容战略”的底座是建立在合作共赢基础上:一方面,有了腾讯和爱奇艺等内容支持,酷开大内容体系建设会日趋完善,甚至开发出更多应用场景;另一方面,酷开的系统和硬件优势,也会为合作伙伴“赋能”,在互联网电视即将大规模爆发之时,迅速驶入快车道。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有更多合作伙伴纳入到酷开大内容体系,共谋OTT市场大计,因为谁都知道,那是一个无比广阔的未来。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