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白县长春农场的老党员庞祖玉热爱山林,不愿“白领”退休金
今年88岁的老人庞祖玉,是广西农垦国有长春农场的老党员,曾获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曾经与他一起垦荒的老伙计们,都在家安享幸福晚年,他却独自在博白县的林场内,义务守护山林14年。
情系大山,一生不变
每天清晨,苍茫的云开大山长春农场中,都会传出这样的歌声:“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千遍那个万遍哟下功夫,深刻的道理,我细心领会,只觉得心里头热乎乎……”唱歌的是行走在高岭山上的庞祖玉,他常年累月在哼唱的,就是这首《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
长春农场副场长' target='_blank' >刘伟荣说:“高岭共有1000多亩,每个角落都留有庞老的足迹和歌声。”半个世纪以来,庞祖玉从未离开过这片山林,他在年轻时是垦荒者,与众多热血青年把荒山野岭变成了绿林。14年前,他不顾家人阻拦,在山上垒砌一间小屋守望山林。他每晚8时准时睡觉。晨光微露,山下村民还在熟睡,他就早早起床巡山。
庞祖玉有着很光辉的履历:1953年,满腔热情的他加入农垦大军,还担任队长。同为新中国第一代垦荒者的苏方泞回忆道,当时庞队长每天出工最早、收工最晚,开荒种田、挖坑植树、巡山护林,往往一个人干完几个人的活。由于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庞祖玉写下了人生最辉煌、最自豪、最留恋的一页:1956年,他被评为全国首届农业水利先进工作者,赴京参加代表大会;1957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赴京参加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9年,他被评为广西农垦系统积极分子,赴京参加国庆10周年观礼会。
在3次赴京时,庞祖玉和其他代表一起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和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至今还记得:“走在最前面的毛主席带着微笑,与我们劳模一一握手……”
平时节俭,助人慷慨
1985年退休后,庞祖玉耐不住清闲,更舍不得离开日夜相伴的山林,主动向农场提出要求,承包了5个山头,管护山上650株橡胶树。1998年,长春农场进行结构调整,砍掉橡胶树种果树,当年的山林又归公了。74岁的他带着全家上山挖坑备肥,种植700株荔枝树,从此结庐义务守林。
聊起自己14年的巡山守林生涯,庞祖玉说:“我给公家做了点实事。”刚开始那两年,他天天给果树浇水施肥,在空闲山地里种木薯、红薯、芋头和蔬菜等物。他还养了一条狗,成为多年来他在山上的唯一伙伴。
刘伟荣副场长说:“多亏了庞老的看守,山上树木才没被偷砍。”十几年来,村民知道庞祖玉义务守林,心里都很敬重他,都没出现乱砍滥伐的情况。但庞祖玉日常生活开支仍靠着他平时的劳动所得。原来,他在山上采集茅草扎成扫把,部分送给山下几所学校,部分拿到街上便宜摆卖,一年可以获得四五千元的收入。
长春农场一些退休职工说,庞祖玉向来勤俭节约,从来不乱花钱,但对特困户、五保户和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却毫不吝啬。几十年来,他把自己种的木薯、红薯和芋头等物,赠送给贫困户达700多户,帮助贫困村民的资金达上万元。有些人说他“傻”,他却乐呵呵地说:“这些东西都是大山给的,我一个人用不完。”
愿望朴素,只为公家
记者了解到,长春农场退休职工都有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住房,日子过得很安逸。庞祖玉每月都有2000多元的退休金,几个儿孙都有稳定工作,生活条件更好。他为何还要住在山上义务守山十几载?
面对这一问题,庞祖玉不假思索地说:“国家每个月给我发2000多元退休金,什么事都不要我做,那我不是白领了这么多钱?我感觉这样很对不起国家。如果我回家了,山上没人看管了,树林被破坏了,怎么办?不管需不需要我,我都要守到我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为止。”
这片山林需要庞祖玉的守护,但独居深山的他,始终让家人放心不下。庞祖玉的老伴陈益珍说:“这个怪老头,多年来,我和儿孙们一直都很担心他的安危,已经多次上山劝他下山享清福,结果每次都遭到他拒绝。今年春节一家人团聚,他也只呆了两天就回山里去了。”
儿孙们无奈之下,找到长春农场的领导出面,他这才下了一次山,可他在家住一个月,竟生了3次病,天天抱怨不习惯家里的生活。陈益珍说:“他整颗心都放在农场的,你要他回家,他的心就空空荡荡的没有寄托,所以还是让他守着山林吧,我们隔三差五上山去看他就是了。”
从2月20日开始,博白县组织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向全国首届劳模庞祖玉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