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资投资正文
独家|深创投18年成绩单:掌管2000多亿,120家企业上市,IRR40%,最高一年赚44亿
截至2017年3月底,深创投管理各类
基金总规模约2,084.56亿元,创投业务平均年投资回报率(IRR)达40.32%;一共投资项目730个,数量居全国第一,累计投资额高达279亿元。
1999年,深圳市
资本市场风云变幻,深创投缔造了本土创投霸主地位。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3月底,深创投管理各类
基金总规模约2,084.56亿元,创投业务平均年投资回报率(IRR)达40.32%;一共投资项目730个,数量居全国第一,累计投资额高达279亿元,涉及信息科技、高端装备制造、互联网/文化创意、消费品/现代服务、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新材料/化工等各个行业。
2000年收获首家
上市公司以来,深创投在
资本市场一路披荆斩棘,创造了多个“第一”:
上市并回归内地实现A股再
上市的企业;
资本市场上市的网络游戏企业……如今,深创投一共收获了120家
上市公司,其中IPO106家,通过并购
上市14家,领跑本土创投
机构。
为此,投资界(ID:pedaily2012)多方收集、求证, 整理出深创投历年投资企业
上市情况表,独家披露了深创投18年成绩单。通过这份成绩单,一窥中国创投的风云岁月。

(注:表中回报倍数以发行价计算,部分
数据来源于私募通)
其中,投资界(ID:pedaily2012)进行了多维度解读:
投资企业回报倍数TOP10
以发行价计算,投资界(ID:pedaily2012)统计出了深创投120家
上市公司中回报倍数TOP10,名单如下:

(注:表中回报倍数以发行价计算,部分
数据来源于私募通)
在这份TOP10名单中,2010年
上市的当升材料以26.8倍创下了最高回报倍数记录,最低的也有8倍以上。
而按
上市后20日市值计算,深创投120家
上市企业平均投资回报为10.41倍,最高值44.02倍。
需要说明的是,发行价与
股票 退出价通常有较大差距。一些企业
上市后,
股票 或涨或跌,因此,实际退出回报与按照发行价计算的回报有较大差异。比如,深创投某
上市项目按照发行价计算回报倍数为6+,完全退出后,实际回报倍数为32.8倍。
投资企业回报金额TOP10
据投资界(ID:pedaily2012)统计,深创投历年投资企业回报金额前十名如下:

(注:表中回报金额以发行价计算,部分
数据来源于私募通)
这份TOP10名单中,回报金额最高可达到10亿元,最低也超过了2亿。2010年,
上市,创下了
全球同行业年度IPO退出世界纪录,这个记录至今无人能及。另外,当中有11家登陆了创业板,深创投无疑成为创业板的最
资本市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另外,在国内
货币流动性过剩、以及2009年前后大量企业因
金融危机取消IPO的背景下,当时监管层有意加快了审批节奏。
2010年也是中国
机构投资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年。据
数据统计,这一年全部PE/VC在中小板和创业板项目上的总投资回报高达687.5亿,其中深创投赚44.3亿蝉联最牛本土PE。
并购退出最多年份:2014年
深创投所投企业通过并购
上市主要发生在2014年之后,其中仅2014年就有6起,占比高达85%。
这与当时大背景有关。2013年,国内A股IPO暂停,并购迎来了元年。随着并购重组
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再加上IPO堰塞湖,双重作用下,并购作为PE/VC投资的退出渠道开始逐步升温。
到了2014年,中国并购
市场迎来爆发。当时,在A股IPO发行缓慢,IPO退出渠道依然不畅的情况下,并购退出成为众多VC/PE
机构的主要选择。
等待时间最短:
上市的公司。
等待时间最长项目:
上市,深创投蛰伏了十年之久终于修成正果。
第一个IPO项目:
美元,在深圳建立影像传感器件生产基地,开始与深创投“结缘”。2000年 矽感
上市,成为深创投历史上首家IPO企业。
第一个并购
上市退出项目:
基金,持股10%)分别以5400万元、1000万元入股合力泰。
2014年1月,
上市公司联合化工向合力泰原股东文开福及深创投等法人以4.14元/股的
价格增发6.69亿股,以收购其所持有的合力泰100%股权。
在这一桩并购案的背后,深创投通过并购退出途径,获利颇丰,不到两年便获得了2.5倍的账面回报。
2008年投出19家
上市公司
2008年的
金融危机席卷
全球,让一度处于上升阶段的创投遭遇重创。国内A股
市场一度暂停IPO,国内本土VC\PE开始放慢投资,抱团过冬。
而这时深创投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加大投资,将投资阶段集中于早期,一年投了58个项目。深创投前董事长
上市公司中,首次投资年份最多是在2008年,一年投出了19家
上市公司!其中知名项目包括
交易所,成为
金融危机后第一家在欧洲主板
市场上市的企业。
一部中国本土创投“简史”
深创投18年成绩单,就如一部中国本土创投“简史”。如果把深创投这18年分为四个阶段:1999-2004年、2005-2010年、2011-2015年、2016-至今;不难发现,每一次
上市公司数量的跌宕,都有中国本土创投的历史影子。
1999-2004年 本土创投崛起与第一个“严冬”
1999年,深圳市政府发起设立深创投,
证券交易所
上市。对于中国本土创投而言,阚治东的地位相当于“教父”级别,他提出的一系列投资管理模式为后来者所借鉴。
2001年,本土创投开始进入“井喷”时期。这一年,深创投迎来第一个“
黄金时期”,亿胜科技、
上市,声名大震。
不过,好景不长,2002年中国本土创投迎来了最为惨痛的“寒冬”。
创业板未能如期开放让本土创投的退出渠道被阻断。在当年,仅深圳一地就有近百家本土创投在这一年倒闭,当时深创投的日子都不好过。2003年,深创投仅有1家企业
上市,寒风瑟瑟。
随着携程的
上市,2004年中国互联网迎来了一个
上市“窗口期”。
这一年,中国创业投资延续了2003年以来的回暖
趋势,投资更为活跃,并首次突破10亿
美元大关。据当年清科创业投资研究中心
数据显示,2004年的投资案例数量较2003年增加43%,投资金额上升28%,中国创投业由此进入到一个全面复苏和加速发展的时期。
这在深创投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004年,深创投猛增了6家IPO企业,几乎等于过去三年的总和。
2005-2010年 撑过
金融危机,迎来创业板
2005年创
投行业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股份分置改革到来,标志
股票 进入全流通时代;另一个是《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也于当年11月颁布,对创
投行业的法律环境、政策、税收优惠做了规定,倡导政府资金参股创投
基金。
2006年
上市,中国本土
风险投资在国内
资本市场迎来首个成功退出。
同洲电子的
上市使得本土创投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退出,在此之后,属于本土创投的时代正悄然到来。
2007年,中国股市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
牛市。深创投一口气收获了8家
上市公司,创下了当时的历史记录。
然而,2008年的
金融危机席卷
全球,让一度处于上升阶段的创投遭遇重创。这时深创投转向了早期投资,日后的
上市公司中,有19家是在这时候入手的。
2009年10月30日,伴随着创业板开市
上市,平均涨幅达到106%!

创业板开启对深创投来说无疑是史上最大的
利好,前期的积累一朝爆发,直接将深创投送上了中国创业投资50强榜单第一名的位置。
由于创业板
利好持续发酵,2010年成为深创投乃至PE行业飞跃式发展的标志性年份。
正如上文提到,这一年深创投投资企业26家IPO
上市,创下了
全球同行业年度IPO退出世界纪录,这个记录至今无人能及。
2011-2015年 全民PE,并购崛起
经过2010年飞速发展,2011年PE/VC如涨潮般涌入了数以千万计的后来者,2011年成了中国PE爆棚扎堆的年份,专门面对Pre-IPO的PE投资也在这一年达到了历史顶峰。
所谓物极必反,在2011年下半年,IPO发行总数比上一年有所下降,同时,
全球资本市场也发生了变化,赴美
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从热捧到危机,境外
市场上市的窗口期关闭。
2012年,中国PE行业步入严冬。
回忆起那段岁月,不少投资人仍心有余悸。在那个“全民PE”的时代,PE行业已变成了一片红海,退出非常困难。
当年的清科集团私募通
数据显示,2012年IPO退出数量只是上一年的一半,而且退出账面回报率以平均4.38倍,创下创业板开启以来的回报新低,其中,行业中12笔创投投资项目遭遇负回报,另有40笔项目“险些没赚到钱”。
更为致命的是,A股迎来了史上历时最长的第八次IPO暂停。这场持续了近400天的IPO暂停,让本土
机构“死伤惨重”。
2013年,深创投只有3家企业IPO,而且全部都是通过境外
资本市场实现的。
整体陷入困局的PE开始谋求转型,一部分PE将目光投向创业早期,将投资阶段向VC前移;另一部分PE开始将工作重点转向并购。2014年,深创投通过并购收获了6家
上市公司,并购退出渐渐成为众多VC/PE
机构的主要选择。
2016-至今IPO开闸
2016年下半年以来,
资本市场最受关注莫过于IPO审核加速。
2017年开年,这一
趋势尤为明显。清科集团私募通
数据显示,2017一季度共有147家中企完成IPO,达到自2015年以来的最高值。
IPO“开闸”,让一众PE/VC
机构进入收获季。其中,深创投IPO个数最多,仅仅3个月时间,被投企业中有7家成功敲钟,分别是:海辰药业、新雷能、华凯创意、白傲化学、牧高笛、
上市企业数量达到了120家,冠绝群雄。
回顾过去18年,深创投也不是没有遗憾。前董事长靳海涛曾回忆,2001年时
市场的领航人,这艘本土创投“巨轮”正徐徐驶向更浩瀚的
资本市场退出时的夜不能寐,有欢笑亦唏嘘。那一段段峥嵘岁月,那一张张或悲或喜的脸孔,连起来便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创投史。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文章评论区联系授权。如不遵守,投资界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