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警惕!史上最严楼市调控下,这7种人会扛不住先死!
警惕!史上最严楼市调控下,这7种人会扛不住先死!
伟哥觉得,这一轮调控的逻辑依然是
市场回归平稳,调控从来不是要打死一个行业,所以按照这个原则,其实对行业来说,最近一些地方在严格调控下依然出现了很多接近成本线的土地成交,原因很简单,“情愿累死自己,也要熬死同行”。
拿地企业的核心其实都是有活干最重要。那么未来可以看得见的是起码6-9个月的消停期,那些人或者企业会先死?
从2016年930开始,全国已经有超过55个城市发布了各种相关房地产调控政策160余次。其中北京等城市发布政策超过10余次。
这一轮调控与往年调控最大的不同是,历史首次调控涉及了商住物业,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对商住都发布了不同力度的政策。
另外全国多个城市还发布了限售政策。本轮楼市调控的全面升级。从抑制投机投资角度看,更多的城市会加入到信贷与购买资格收紧的行列中。预计后续二线城市将基本全面升级调控到限购+限贷+限价+限售,四限时代。
1、习惯于把
行情当能力的人和企业,会先死!
过去业绩的爆发,除去“
行情”的功劳,还有多少是属于“房企自身能力成长”的贡献?销售能力对业绩爆发到底有多少
支撑?

过去一年,
市场平均销售额涨幅就达到了40%!如果企业销售业绩上涨不到4成,相当于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
“别把
行情当能力”——据说这是吴亚军早期在龙湖内部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如果地产下半场,还是依靠外力,依靠宽松政策才能保持持续的成长,那么是这个行业的悲哀,地产下半场的业绩增长,必然会回归到自身能力的增长上来。
强化投资,精准投资,选对城市,选对
板块,选对周期,选对时机。
2、把生意当情怀的人或企业,会先死!
房地产就是生意,感情是感情,是虚幻的,无法直接衡量其价值,而生意是生意,涉及到钱,也就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二者最好分开。
房地产的情怀只是营销手段,但如果成为所谓的经营理念,那么绿城那样的结果再出现也就难免。
3、控制不了成本的人或企业,会死!
最近北京的几宗住宅地块,拿地房企接近0
利润,成本控制稍微有漏洞就可能出现亏损,未来北京" 房地产
市场已经进入精算时代。
截止日前,公布的接96家房企年报
数据显示:合计房企营业收入9081.4亿,同比上涨28.5%,而从
利润看,合计883.3亿,同比上涨28.9%。在2016年历史成交刷新纪录的年度,
利润率出现了企稳。
从96家平均" 房地产企业的净
利润率看,2015年为9.69%,而2016年为9.73%,房企的净
利润率虽然营收上涨,但
利润率依然在个位数。
4、控制不了资金
价格的人,会死!
归根结底,房地产行业现状已经是
金融属性,房企核心要素是找到长周期且廉价的资金。
未来房企最重要的行业将是
融资部门。2017年一季度,全国房企包括私募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等的
融资合计仅649.5亿,延续了4季度来的低迷状态。
而且相比2016年一季度同期,下调幅度达到了83.8%。资金
价格也出现了明显的上行
趋势。
5、热点城市调控之后,购买旅游地产、养老地产、商业地产的投资客,会死!
中国还没有到旅游地产爆发的年度,养老地产现状也完全是挂羊头卖狗肉,所以买房依然住宅为主,一二线城市为主!
6、春节回家,手贱买四线小城市的人,会死!
未来城市级别这个概念失效了,一二线和三四线的划分意义不大,反而是城市圈、城市群会成为" 房地产投资的热点。
买房别扎堆,普通人买房一定要考虑逃生
指数,看着涨的多,卖不掉有什么用?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买房首选是有学区有地铁的住宅,然后是城区住宅、最次才是郊区。
别因为单价10万就嫌贵,别因为单价1万就疯买。即使总价一样好,城区的小房子远比郊区的大房子保值。
珍惜自己的第一次,首套房首套房信贷资格,不要随随便便用掉,未来这可能是普通人最大的本钱。
7、拼命加
杠杆的人会死
中国房地产还远远没有到崩溃的时候,因为城镇化率才56.1%,但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9.9%,两者之间存在着16.2个百分点的差距。这其中,除部分城市落户难外,大部分都是买不起房的打工族,需求基础依然存在。
房地产最近在政策影响下,肯定会波动,拼命加
杠杆的是本次调控的核心对象,所以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买房必须量力而行,可以努一把,但不能赌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