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 股票 市场发展20余年,伴随着' 行情潮起潮落,各种' 炒股方法亦曾风起云涌。90年代流行技术分析,2000年后基本面分析步入人们视野,近些年量化之风正劲。仔细观察,每一类方法的普及与流行,都与市场阶段性变迁密切关联。
投资与理财 薛原
上一轮股权分置改革产生的巨量解禁股份全部解锁,原来占比2 /3的国有法人股取得全部流通权限,股票 市场股东格局已经发生本质变化。8年前,股票 市场中以' 券商、投资机构、基金为代表的金融资本呼风唤雨,玩弄K线于股掌间。8年后的市场畸变出一种新力量——占比股权绝对份额的产业资本,即原来的国有法人股股东。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时代就此终结。
时代变了,炒股的方法也要跟着变。今天我们介绍一种新的炒股方法:跟随产业资本增、减持信息炒股。勿容置疑,目前及今后的市场中,产业资本取代券商、基金、投资机构等金融资本的地位,将成为决定股价波动的一股重要力量。首先,产业资本在流通市场中的控股权绝对占优,高额持股比例赋予其掷地有声的话语权。其次,产业资本既是流通股东,又与企业经营者存在十分密切的利益关系,对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甚至国家、区域产业政策等信息的掌控程度远胜于金融资本。最后,鉴于国内金融、产业市场分割运行的现状,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在投资成本、预期回报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二者之间的博弈也将空前剧烈。趋强避弱,紧跟产业资本的脚步,成为必然选择。
从原理上讲,如果股票 市场价格高估,显著超过企业投资资本重置成本,那么产业资本必然产生套现手中股票 、购置生产资料的冲动,或者通过增发、配股等再融资行为圈钱,这样做有利可图。同样的道理,如果股票 市场价格低估,显著低于企业投资资本重置成本,产业资本就会大量买入股票 ,或者通过回购、注销等方法缩减股份,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利益廉价外流。这就是股票 市场中投资者耳熟能详的高抛低吸原理,也叫' target='_blank' >托宾Q原理,不论对金融资本还是产业资本而言,这个原理统统有效。
股权分置改革后,托宾Q原理在国内市场的适用性大大提高。通常情况下,普通股投资者缺乏的并非投资技巧,而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及产业政策等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够完备,信息的不对称才是造成投资者普遍亏损的根本原因。换位思考,普通投资者的上述劣势,恰恰是产业资本的强势,只要我们能充分借鉴投资对手的信息优势,加上自身的常识性判断,就能通过产业资本在二级市场增持、减持行为,作出较为科学的投资决策。
一般情况下,产业资本的交易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市场整体、不同行业估值水平及潜力' 个股选择。我们可以通过交易所及其他专业' 数据库,查询到近期内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减持股票 的数据信息,以月度为时间单位,重点统计市场整体、分行业及个股的累计净增持金额、累计净减持金额,具体分析,寻找机会。我们以2006年至2012年末统计数据为例,对这种方法做简单演示。
当产业资本累计净增持金额创出数月新高时,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认为股票 价格低于企业投资重置成本,他们开始逢低吸纳,这往往预示着股指临近阶段底部区域。例如2006年5月份产业资本净增持22 .08亿元,高出前几个月均值5倍,之后股指在1600平台横盘整理3个月后,一举突破5年技术压力线,累计涨升3倍。20 08年9月产业资本净增持3 4 .74亿元,高出前2 0月均值11倍,2个月后股指急速企稳,并在2009年上半年累计涨升1倍有余。之后产业资本净增持额多次在2009年9月、2010年5月、2011年12月、2012年5月、2012年10月出现峰值,其后股指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企稳或涨升。
相反的,当产业资本累计净减持金额创出数月新高时,意味着他们认为股票 价格高于企业投资重置成本,开始减持手中的股票 ,随后股指多会出现显著的跌幅。2 0 07年4月、9月、12月时,产业资本净减持分别达到112.95亿、89.25亿、133.07亿元,高出前一年均值50至70倍,股指先出现“5.30暴跌”,随后10月份见顶6124点,并于2008年1月展开新一轮熊市。近些年来,产业资本净减持金额分别在2009年6月、11月,2010年11月,2012年3月创出150亿元阶段高点,之后股指均阶段见顶,跌跌不休。
通过上述7年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我们很清楚地发现,产业资本的交易行为对市场指数波动之影响日益强烈。具体到行业及个股分析,上述方法与结论同样适用。国内资本市场等级森严、利益交错之复杂程度,绝非普通投资者所能想象,浪迹于丛林之间,要学会透过表象抓本质,学会一招半式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