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T大
数据积累各有优势,相比之下阿里、腾讯掌握的
数据变现能力更强。阿里偏商业、腾讯掌握用户
数据更全面,“站在巨人肩膀上”百度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如网友所言,“要搞事情啦”。
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观察到最近BT很热闹:百度重金押注的人工智能接连痛失2名“虎将”,其中百度研究院前副院长张潼跳槽腾讯;昨日席卷二三线城市、日活用户超过5000万的快手拿到腾讯领投的3.5亿
美元融资,而1年前是百度领投;取消
新闻源、死扛微博热门暴击的百度
指数一不留神又被悄然上线的微信
指数刷屏......
一时间,腾讯和百度站在了风口的对立面。
悄然上线的微信
指数
3月23日晚,腾讯通过其公众号“微信派”公布微信正式上线“微信
指数”,这是微信官方提供的基于微信大
数据分析的移动端
指数。
发展至今月活跃用户已达8.89亿,微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社交
数据越来越重要,依托于微信海量
数据的移动互联网
数据分析工具“微信
指数”应运而生。微信开放大
数据能力,一方面,“微信
指数”可以对关键词搜索的
趋势进行展示,另一方面可以深度挖掘舆情信息、
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
数据特征。
微信
指数整合了微信上的搜索和浏览行为
数据,基于对海量
数据的分析,可以形成当日、7日、30日以及90日的“关键词”动态
指数变化情况,方便看到某个词语在一段时间内的热度
趋势和最新
指数动态。简而言之,可以通过微信
指数关键词搜索了解到,某人或某事在微信上的热度。
微信方面称,微信
指数主要用于以下3个应用场景:
1.捕捉热词,看懂
趋势
微信
指数整合了微信上的搜索和浏览行为
数据,基于对海量
数据的分析,可以形成当日、7日、30日以及90日的“关键词”动态
指数变化情况,方便看到某个词语在一段时间内的热度
趋势和最新
指数动态。
2.监测舆情动向,形成研究结果
微信
指数可以提供社会舆情的监测,能实时了解互联网用户当前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热点事件、舆论焦点等等,方便政府、企业对舆情进行研究,从而形成有效的舆情应对方案。
3.洞察用户兴趣,助力精准营销
微信
指数提供的关键词的热度变化,可以间接获取用户的兴趣点及变化情况,比如日常消费、娱乐、出行等,从而对品牌企业的精准营销和投放形成决策依据,也能对品牌投放效果形成有效监测、跟踪和反馈。
微信官方表示,目前微信
指数还是一个尚未成熟的功能,接下来也会慢慢优化改善。希望通过这一功能能帮助企业或自媒体完成更精确化营销。相比百度
指数,总体讨论
趋势大致趋同,垂直话题细分有区别。

指数,“焦虑”的百度和腾讯这是怼上了?" />
(微信
指数、百度
指数雾霾搜索对比)
投资界对互联网大佬进行搜索对比,发现马云爸爸是最红的。马化腾李彦宏雷军的微信
指数基本都在20-40万之间,马云的微信
指数超过500万,几位大佬的相加起来都没有马云高。也有很多微信公众号运营人员发票圈表示,“营销的新考核
指标出来了”、“微信
指数将成为以后每天都要使用的工具”。

指数,“焦虑”的百度和腾讯这是怼上了?" />
此前百度2006年7月底,上线百度
指数1.0测试版,16个月后1.0正式上线;2013年12月底,百度
指数上线 2.0 版本;淘宝
指数于2011年年底上线,2016年3月下线,“生意参谋”取而代之;近期,知乎也在内测知乎
指数(知乎
指数是一个帮助用户掌握知乎社区实时动态的
数据产品,提供了热门话题榜单、话题热度
趋势、问题热度
走势、相关话题一览等多个功能,旨在帮助用户更快地了解社区内当前热门内容的变化
趋势)也快上线了。
焦虑的腾讯和百度
有吃瓜群众在微信派后台询问为什么不把微信
指数做成小程序的形式,得到的回复是:“现在产品刚刚上线,试水阶段,想看看大家反应怎么样”。可以看到刚出的微信
指数每日凌晨更新,对热点追踪参考价值较小,尤其是亟待爆发的热门话题,但在舆情监测方面还是有很高价值。
一直都有言论说,Facebook某些功能上在模仿腾讯,但腾讯很难去复制Facebook。小程序推行至今,创业者们忐忑激动的心情也趋于平静。小程序也似乎实现了它的初衷“不太被人们想起,需要时用完即走”。大约从小程序开始,腾讯一改其“稳”的行事风格,产品抢先发布试水看看反馈。
和昨天腾讯领投快手的消息一起来看,腾讯的“焦虑”可见一斑。腾讯是有强社交属性,但在短视频上却是有心无力。尤其再加上火爆了的直播和微博、陌陌的二次崛起、联手微博的秒拍、美拍独立
上市的多方刺激,腾讯不愿意错失短视频的机遇。
腾讯一直试图用“开放”和“连接”去打破移动时代的
数据壁垒。去年10月,腾讯推出TBI(腾讯浏览
指数),试图用基于开放平台上的群体浏览行为
数据进行分析,来告诉你一些热点、
趋势、网民兴趣、舆情动向……庞大的用户群体,沉淀了大量的搜索关键词,腾讯在朝着“风向标”发展。而群体需求划分、热点
数据分析似乎更大的野心在营销、广告、消费、投资上。
百度的“焦虑”更显而易见。微博、微信的打击之下,百度
指数的参考价值极受影响:搜索上越来越受制于360、搜狗;今日头条等移动端资讯渠道的崛起,倒逼百度不断改进内容分发机制。但取消
新闻源不过是换了个“马甲”,从“百度
新闻源”网站变成“百度VIP”网站;即时消息上,微博传播速度甩百度几条街;内容深度和用户时间的占据上弱于微信;个性化算法内容的推荐上又弱于今日头条等。
外受贴吧事件、莆田系等事件影响,内部人才不断流失,李彦宏不得不大让步“空降”陆奇,再拉回马东敏。如今百度的问题已经不是屡次错失机遇、总是慢一步那么简单。
而百度重金押注的人工智能还难以预知是否会成为其崛起的支点时,已直面着腾讯的“威胁”。新加入腾讯的张潼“来头”并不简单,他是中央组织部“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拥有美国康奈尔大学数学系和计算机系学士,以及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硕士和博士学位。此前,张潼曾经担任百度研究院副院长和大
数据实验室负责人,期间参与和领导开发过多项机器学习算法和应用系统。吴恩达、张潼这样的“一进一出”,两家互联网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上的“较劲”意味显而易见。
各项
指数的背后,是大
数据的收集和算法,直接影响的是人工智能。BAT简单对比来看:
百度:用户搜索表征的需求
数据、爬虫和阿拉丁获取的公共web
数据。优势主要体现在海量的
数据、沉淀十多年的用户行为
数据、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和深度学习领域的前沿研究;
阿里:
交易数据和信用
数据,更容易变现,挖掘出商业价值。此外阿里通过投资微博、高德等方式掌握了部分社交
数据、移动
数据;
腾讯:用户关系
数据和社交
数据。这些
数据可以精准分析用户行为,通过社会、文化、商业、健康等领域
数据挖掘,在营销、广告、消费、投资等方面有巨大价值。
BAT大
数据积累各有优势,相比之下阿里、腾讯掌握的
数据变现能力更强。阿里偏商业、腾讯掌握用户
数据更全面,“站在巨人肩膀上”百度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如网友所言,“要搞事情啦”。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文章评论区联系授权。如不遵守,投资界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