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柳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自古以来,国人们的子女教育观,可谓入木三分、非同一般。
众所周知,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淋漓尽致的显现出每个中国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心愿,足以登峰造极。
一部《三字经》,可谓流传千古,并以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被古今世人所公认,这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珍贵文化。
毋庸置疑,做足教育需未雨绸缪,而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源泉,应是全方位的教育价值体现,而对子女教育的观念和子女教育的投入,就表现的尤为重要,同时,对子女教育培养的成功与否也起到关键性作用。
就在去年年末,一场关于由美国和中国的教育理念辩论,触发了一场网络大讨论。而引发这场“口水战”的诱因,则源于一本中文译名为《虎妈战歌》的畅销书。
作者为美籍华人,用“中国妈妈”指代不同于西方观念的育儿方式,认为西方人对孩子的宽容超过了对孩子的教育, 恰当执行东方的严格家教方式则更有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而这一观点在崇尚自由和尊重儿童个性的美国来讲,更引来“空前反响”。
“美国虎妈”已引起西方人众多关注,同样,在中国以打为不二法门的“中国狼爸”再次掀起子女教育的热议。萧百佑称备受争议的教子经受“美国虎妈”蔡美儿的启发,他的“教子经验书”——《打进北大》,被媒体“调侃”到:“打得科学,打出艺术!”。
两件“教子规”事件的叠加效应,便自然在中国各界引发了一场子女教育方法、规划、投资等种种问题及方向的思考。
教育投入与产出
子女的教育规划,可以说是当今多数中国家庭的“重大工程”。为子女准备一笔充足的教育经费,就普遍成为父母们的心头大事,而子女教育规划,便成为整个家庭理财规划中的重要环节。
孟先生今年48 岁,自己有一家公司,和爱人多年的打拼积累,到今天算有些小成绩并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孟先生有只有一个女儿,去年年末,刚刚被送到旧' target='_blank' >金山读书,谈到这些,孟先生感慨万千。
“我女儿从小学习还算不错,英语成绩好,上大学读的英语专业。从小她有个爱好,很喜欢看电影,也喜欢模仿电影里的人物角色,但是上学时怕耽误孩子的学习,我们做家长的当时就把孩子的爱好给' 泯灭' 了。大学还未毕业,她就提出来想到美国留学,而且读电影专业。现在家里有点经济基础了,既然想出去那就出去吧……”。
孟先生提到,从女儿上小学到大学毕业这十六年,每一笔教育费用加在一起估计也有七、八十万了。作为80 后的父母,孟先生在教育子女所花的费用,大多是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高中、大学和出国留学的一些费用。女儿出国之前,孟先生与妻子早已把出国的费用预算好,并提前都准备好。“在国外学习的3 年,差不多要200万左右吧,这是一笔大支出,我们当家长的,心里一直在盘算这些事情,为的也是能让她安心读书,暂时也不会奢望有回报,可能这就是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心态吧”。
在现实生活中,家庭的高等教育支出、投入与规划,是家庭必须考虑的一件事情。对于家长来说,如果等到需要时才开始筹措,就显得比较吃力。因此必须通过细水长流的方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逐渐累积一笔可观的教育储备金。说到这,孟先生提到,“之前家里的条件是绝对不准许孩子出国的,否则5 年前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就给女儿送出国了,就是因为那时家里的基础还不够稳定,现在我们的基础好一些了,也不在乎回报,她能发展到什么样或者将来能否有成绩还都是未知,但只要她自己觉得合适我们就支持吧。毕竟,将来的事谁又说的准呢”。
为子女教育“ 照前程”
子女在读书阶段,父母都会给子女制定一个学习目标及人生规划,至于孩子将来能否出成绩,多数父母还是没有确定概念的。孟先生的女儿在旧金山艺术大学就读电影导演专业,出于孩子的爱好,孟先生和妻子倾尽全力为女儿出国读书筹划,直到女儿顺利走出国门踏上异国国土的那一刻,此时两位家长的心才算落下。可转眼一年过去了,女儿又大了一岁,孟先生又不得不考虑孩子将来去留的问题,又该何去何从呢?教育孩子对于孟先生来讲他有自己的“育儿经”。
“虽说女儿现在国外读书,但之前的学习都是我来抓的,现在孩子大了,在这以前我们还真没少费心。”孟先生对笔者讲。
现在的父母大部分都在投资,投资股市、投资房产,对自己子女身上的投资有时却不知道怎样安排。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位父母总想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子女,但其实最好的教育是最基础也是最实用的,子女获得优质教育也是家长的梦想。提起前些日子大家热讨的“虎妈”“狼爸”,孟先生对笔者侃侃而谈。
“其实,这在国内引起争论的原因就是子女的价值观尚未形成,严格教育和竞争意识对子女的成长有好处。可这也并不能代表中国教育理念的全部,在中国有很多理性、宽容、智慧的家长去‘善待’子女,教育子女需合理的为子女做教育规划,他们会用更容易被接受的方法来走进子女的心灵。无需争辩中西方哪种教育理念更先进,而我们应该兼收并蓄,在' 批评太多' 和'表扬太多' 中去寻找平衡点”,孟先生讲到。
“上世纪80 年代,中国出了一大批人才,北岛啊,舒婷啊,不一而足,但从那以后,就没再出现过大家,只出来一个' target='_blank' >韩寒,还不被多数人认可。年龄大一点的人,还看不上韩寒,最近的‘方寒之争’,也闹得沸沸扬扬,还有郎朗,也算是这一代年轻人的佼佼者了,他们的父母想必花尽心思把他们培养成人才,可以想象过程是很艰辛的。
讲到这,孟先生神情凝重, “当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无处不竞争,不仅子女倍感压力,就连家长也有同样的感受,媒体不也报道称眼下是“拼爹”时代,如果背后有个“像样”的爸爸,可能子女们就会“好过些”。之所以都努力做事业,多数父母也是为了自己的下一代。”
“孩奴”是最近网络上出现的一种新名称,百度解释为:来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
面对现实以及复杂的社会环境,家长都想为自己的儿女“铺路”。“我女儿学的是电影,按着她的意思我们都应了,但是将来的发展我们真说不好,何去何从都是未知,只能看她的努力程度以及我们能帮多少就帮多少,希望能有点成绩吧”孟先生充满希望的对笔者说。
教育回报对父母的影响
谈到子女教育问题,孟先生认为中国的教育方式还是落后的,尤其在当今的社会中。但他强调自己绝非崇洋媚外。因身边有朋友的子女在日本留学的经历,这方面的信息孟先生还比较了解。
“日本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住在家里要交钱给父母,开始我还颇有些不解,但日本人说这叫负责任,承担起自己对家庭的一份责任,如果不能对家庭负责任,将来又何谈对社会负责任?现在就很理解日本人的做法确实是对的,不图回报其实是在娇惯子女,想到这里我们中国的家长能做到这点吗?我自己都做不到”。
其实,不只是在日本,离我们更近的香港、澳门也是如此,只是我们大陆现在很多家庭对子女的要求改变了,但结果却可能与我们的初衷大相径庭。西方人对待子女的关系比较简单,他们没有太多“细腻”和“琐碎”的投入,他们强调自主、责任和义务,而且是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父母对子女投入的“不够”,所以,理所当然没资格也没必要去替他们规划人生和事业,往往只能尊重子女的选择,子女们少了那份溺爱和依赖,自然也只有靠自己,也就更独立。“女儿春节回来跟我聊了很多中西方的教育差异,这真的是深有感受”,孟先生讲到。
中国人对子女给予了太多的呵护和溺爱,虽然自己没有轮回转世,但对子女的规划就仿佛是对自己的再造,是对所有遗憾和过错的补救,以及在总结“今生”基础上的目标重组,投入的多自然也要求更多的回报,所以,要规划他们的人生。只可惜,世界变了,世道变了,我们的子女拥有了更开放的视野,更独立的思维。更可惜的是,他们并没有更独立的人格和更强的生存能力,他们欣然接受了父母的溺爱与呵护,这是父母适应子女的时代,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你会突然发现你做了一个高投入而低回报的“投资”。
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家长们不可以用“投入”去换取子女的“顺从”;但可爱的下一代也必须清楚的认识一点,父母不“顺从”就不应该期望有高的“投入”。而子女们有权选择他们的路,但每一条不同的路后面跟着不同的生活和生存方式,选择一条路,就要接受此后所有的苦与乐,任何人都无法同时走两条路,却又在不同的路段上择优而行,而这就是多数中国家长的纠结所在。
“我们把女儿送出国去学电影,算是“顺从”她吧,我们虽然嘴说不指望她回报,但其实心里还是希望她能有成绩并回馈家长啊,谁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呢……”孟先生对笔者讲。
孟先生现在认为子女的爱好最重要,其实就是学历和文化修养,再加上有责任的父母为子女规划,虽然子女教育费用是一个现实问题,但孟先生强调,只要合理规划有计划性,做足准备工作,他相信孩子会有个好前景。
虽说成功不一定靠学历,但在现代社会中,学历无疑会给一个人的成功带来优势。中国的父母们为了子女规划人生,这是义务也是于子女最关切的事情。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教育规划就是父母最需要关心和重点考虑的事情,也就是人生中总会遇到的大事情。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因为父母都认为子女在接受更好的教育后必然会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子女教育有关的费用也越来越高。在子女的总经济成本中,教育成本仅低于饮食营养费,占子女费用的平均比重的21%。由此可见,在面对庞大的教育支出,子女的教育金是必须提前规划的,同时,更要有计划的许给子女一个美好、充实的未来,这不仅是子女的福气,更是家长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