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中国电影界的一件盛事让电影人欣喜不已:在刚刚落幕的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640余家影视机构参与电影洽商活动,达成项目签约21个,总额达52.73亿元人民币,比2011年增加88.7%,创中国电影节展交易额新高,其中,过亿元项目占六成以上。
欣喜的不仅仅是电影人。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鲁炜说:这不是一个最高的限额,还有很大潜力……
美国电影:世界电影产业的核心力量
从19世纪末卢米埃尔兄弟和爱迪生的努力和发明,让电影这一技术和艺术结合的产物,已然走过了100多年的辉煌。而这辉煌,无疑属于美国。
1895年,当卢米埃兄弟向' 大众展现火车进站的画面时,观众被活生生的影像吓得惊惶四散。而当后来被誉为美国“电影之父”的大卫·沃克·格里菲斯在1915年和1916年拍出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时,人们没有想到,经典的好莱坞电影从此诞生。
100年来,美国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市场上一直处于几近垄断的地位。即使1991年以来,视听领域新科技不断发展,娱乐项目不断增多,美国的电影票房收入却在10年中增长近一倍。2004年美国电影全年的票房收入为95.39亿美元,这是美国电影票房连续三年维持在95亿美元左右的水平,比2000年上升了24.5%。但是却与2003年度的票房总额相差无几。如今,美国电影几乎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好莱坞无处不在。
尽管亚太市场在崛起,2011年全球电影收入达到626亿美元,北美市场依然占据了2011年全球电影消费的41%。
虽然电影票房收入已经不是电影产业的唯一收入,甚至在总收入当中已经仅仅占有30%-40%的份额,但是,电影票房仍然不仅是电影收入最重要的来源,而且也是其他一切非影院收入的前提和预示。2011年,全球电影票房达310亿美元,占总收入的50%。尽管较2010年下降了3.4%,在北美,2011年的电影票房仍然达到了102亿美元。这是一个其他市场至今无人逾越的数字。
在美国,电影是娱乐,更被当作产业,而且是美国所剩不多的仍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中国电影:曾经的不堪回首
曾经有人以艺术电影、商业电影和意识形态电影来概括描述欧洲电影、美国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的不同特点。的确,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构成了中国电影的最大特点之一。
从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之初的三十年间,中国电影从未真正面临过市场的考验。在那个文化相对贫乏的年代里,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最突出的并不是商业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不是艺术问题,而是政治/意识形态问题。或者说,那个年代的电影根本无需考虑是否卖座,无需考虑商业回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社会商业化进程的加剧、电视的普及和民众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中国电影开始真正面临着市场的压力,在遍地开花的卡拉OK声中,在来自港台、日本、墨西哥等国的电视连续剧的合力下,国产电影对观众越来越失去吸引力,电影观众人次以每年数亿人次的惊人速度下降。
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好莱坞进口大片在中国大陆的登陆、盗版碟片的泛滥、电' 视频道的丰富,更使得困境中的中国电影雪上加霜。正是在此时,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终于在更大力度上展开了。垄断经营的中影公司不再拥有国产影片的独家发行权,统购统销的局面被局部打破,发行方式也开始趋于多样化,电影的市场化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与此相关,电影投资渠道也走向宽广,海外资金、民间资金开始汇入电影创作领域,改变了单一投资的局面。
但是,电影毕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加上中国电影体制积重难返,使得体制改革举步维艰。90年代中期以来,院线制的建立,“故事片单片摄制许可证”的实施,成为电影体制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动作。“5元票价”的降价风波,则成为电影发行放映业改革姿态的积极显示。
而最终,中国电影依然在不景气中踯躅徘徊。即使有佳片上映,与美国票房也不可同日而语。1997年,电影《鸦片战争》全国票房收入为8000万元,是国产影片中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之一,而美国当年票房收入排在第20名的影片其国内收入已经为2400万美元,接近2亿人民币,是《鸦片战争》的2倍以上。是年,正值美国《泰坦尼克号》上映,全美票房收入超过4亿美元,合35亿人民币,更是《鸦片战争》的44倍。
中国电影正迎来最好发展时机
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从国家战略高度对我国文化产业做出的一个重大部署,为影视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条件;特别是规划从财政金融税收等各个方面,对影视产业的重大领域重点项目都给予了支持,这些都将有力地促进中国影视产业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人越来越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今年2月28日,《' target='_blank' >文化部“' 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正式发布,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实现倍增的奋斗目标。
“倍增计划”按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题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定位,提出了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扩大文化消费、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健全投融资体系、强化人才支撑、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等10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以期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努力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毫无疑问,中国电影迎来最好发展时机。
“当今的中国是电影发展的最好时期”。这是鲁炜在4月24日举行的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国际著名企业' target='_blank' >高峰论坛上做出的表述。中国的电影市场正以电影票房年增长3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鲁炜透露,中国今后一段时间,对电影院线的投入的增速也将超过30%乃至更多。
“美猴王”大战“功夫熊猫”
中国拥有世界1/4的人口,但中国电影的产量和票房收入,无论是与中国的人口数量相比,还是与美国等国家的电影票房收入相比,都还有很大的距离。借助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中国电影从90年代中期以来生产力有所提高,市场稳步扩展,国产影片的产品竞争力逐渐增强,电影业似乎正面临一个步出困境、再度振兴的契机。
但是多年以来,中国的本土英雄“美猴王”不得不在银幕上和美国“米老鼠”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展开竞争。中国的“杀手锏”是每年只允许进口20部美国电影(今年2月份开始,这个数字增加到34部但新增加的14部必须是3D或者IMAX电影)。尽管如此,中国的实力依然在美国之下。上海电影集团制作的3D动画片《大闹天宫》上映一个月,票房800万美元。而同期上映的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的《功夫熊猫2》,一个月票房则超过9000万美元。
不可否认,几十年以来,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一直都是国际市场上的主导力量。以迪士尼、华纳兄弟、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环球、哥伦比亚和梦工厂包括已破产的米高梅等电影公司为代表的好莱坞影视产品的出口创收,占美国出口业的第二位,仅次于高科技行业,甚至超过军火和农业。
而在中国,国产电影的数量和质量与电影市场要求仍然不相适应,电影市场现状与电影市场潜力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进口影片与国产影片、市场“大片”与普通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票房份额严重失衡,大城市市场与中小城市和农村电影市场存在巨大差距,发行业、放映业与制片业利益不均衡,等等。而所有这些,也许恰好说明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而关键的发展和调整转折时期。
2011:中国电影全速海外推进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产业化进程加快。有业内人士对此进行了这样的评价:“一方面,我们看到一些电影人坚守艺术理想和现实精神,执着于电影艺术的美学探索,推出了一批有较好口碑和艺术品质的影片,如《碧罗雪山》《钢的琴》等;另一方面,一些电影惟票房马首是瞻,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以空洞的内容、明星的扎堆、娱乐至死的信条推出远离现实生活、脱离本土文化的作品”。
撇开“电影是工业还是文化”之争,我们看到,中国2011年票房收入达21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近三成;城市影院观影人次3.7亿,较2010年增8000多万人次,增幅超过27%;全年新开影院800余座,新增银幕3000余块,平均每天增8.3块银幕。
基于国内电影市场的飞速发展以及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渴望,一些电影公司开始加速将中国电影推往海外的进程。2010年10月,一家名为“华狮”的电影发行公司在美国成立,由中国的资深制片人和特效总监蒋燕鸣投资,通过与美国的AMC院线合作,致力于面向华人聚居区同步发行华语电影。
2011年11月,国内两大民营电影公司' howImage('stock','2_300027',this,event,'1770') 华谊兄弟(' 300027,' 股吧)和' target='_blank' >博纳影业也宣布参股华狮,共同推进华语电影在美国的市场。此外,2011年3月,中博传媒宣布与釜山国际电影节合作,要在韩国建立一条拥有50家影院的院线。6月,华谊兄弟宣布与好莱坞的传奇影业合资成立传奇东方电影公司,致力于生产以中国为题材但面向全球市场的电影。
今年2月,在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由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中方企业合组的公司更与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达成合组上海“梦工厂”的协议。一系列以中国为主导的中外合拍大片项目也相继展开,如上影集团与好莱坞知名制片人MikeMedavoy合作的《魔咒钢琴》,张艺谋执导、好莱坞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的《金陵十三钗》等。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电影正在争取成为世界电影业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眼下,成熟和新兴电影市场间的互动日益频繁,争夺世界电影市场的竞争也日渐激烈。对于希望发挥电影的产业和文化力量提振“软实力”的国家而言,如何整合自身优势,制作出能有国际吸引力的电影,成为了一项重大而艰巨的课题。
北京国际电影节打造全产业链平台
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市场重要的增长点。北京国际电影节虽然年轻,却不乏智慧,包括电影洽商、电影嘉年华、电影企业交流等等活动,为国内外电影企业、机构的电影剧本、技术、设备、融资、衍生品、院线影院、影片合拍等搭建了有效平台。
不少外国电影公司前来寻找商机,有的寻找合拍片机会,有的寻找中国投资,更多的人想把电影卖到中国。在本次签约的21个项目中,过亿元项目达13个,其中有6个是中外合作项目。参加交易的企业从去年的334个增加到640个,覆盖了电影行业的众多产业类型。交易项目包含电影院线、影视基地建设类项目、资金担保与技术类项目、电影创意类项目等,不仅反映了此次洽商合作的精细化、多样化、宽领域,也凸显了中外电影合作势头的强劲,表明国际交流更倾向于大项目、大手笔。
而敏锐的网络也嗅到电影节中存在的机遇,搜狐视频成为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独家官网,并与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共同主办了“搜狐之夜”酒会。“搜狐视频作为中国电影行业新媒体,逐渐成为了电影、电影明星传播推广的重要阵地。搜狐将再尽所能,与中国电影行业共进步,并积极探索中国电影在' 互联网时代创新模式。”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 target='_blank' >张朝阳表示,本次电影节接收了包括搜狐、华谊、光线在内的多家民营企业参加,这是一种进步,电影节的未来值得大家期待。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城市愿意举办大规模电影节,首先都是为了推销电影、形成文化影响力;其次则是通过电影节来拉动经济增长商家赞助、广告、交通、宾馆、餐饮、旅游等方面,涉及的行业越多,盈利模式越健全。换言之,成熟的电影节的经济效应并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种博览会、运动会。
无论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长春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人越来越懂得利用电影节这个平台去搭建无限商机,这种立体协作、领域纵横的视野和魄力显示了中国电影节立足更高水准、更大影响、更好效益的新起点,着眼于国际一流电影节定位的决心,以期产生“后电影节效应”,并引发“滚雪球效应”,形成价值不可估量的文化品牌。
开放合作内功:中国电影的未来之路
合作:近两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迅速,去年全年共生产791部电影,其中故事片达558部,从数字上来说已经超过美国,仅次于印度,成为全球第二大生产大国。
但中国电影通向海外电影市场的路径却非常狭窄。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表示,目前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主要方式是将片商请进来,但是去国外参展的中国影片,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微乎其微。
在这种格局之下,“合作”似乎是一种积极的策略。除了引入技术、明星参与国产影片的制作这一层面的合作之外,更令中国电影业期待的,是利用国际电影业巨头的发行渠道、内容实力、营销和开发衍生产品的经验等资源,让中国影片、电影人和电影资本打入国际市场,实现“中国电影走出去”。
正如福克斯娱乐公司总裁詹姆斯·吉亚诺普洛斯在此次北京国际电影节所说:“中国有很多电影人才,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美电影合作无疑具有巨大的潜力。”
开放:一直以来,中国消费者喜欢美国的电影,但为了让中国的电影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中国也一直限制外国电影在中国发行。
“限”莫如“疏”。今年2月,中美两国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中国将在每年引进20部美国大片的原有配额之外,增加引进14部美国影片,以IMAX和3D影片为主;引进大片票房的美方分账比例由13%提高到25%;增加中国民营企业发行进口影片的机会,打破过去国有公司独大的局面。
曾执导《风声》、《东京审判》的导演高群书在' 博客上撰文称,中国电影市场对美国开放,毁掉的是那些靠侥幸,靠所谓的明星阵容,靠吃老本,靠操作市场取得某种成功的电影制作者。这一协议,对提高中国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准,对符合电影规律的制作者,只能是幸事。对中国电影而言虽暂有疼痛,但长远说是好事。
内功:可以相信,未来中国电影的商业化之路会越走越好,但制衡电影发展的瓶颈依然是原创力和文化生命力。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饶曙光指出,在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只有经济指标和票房指标,也应该有相应的文化指标和精神指标。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秦喜清同样认为,中国电影,首要的问题不是如何走出去,而是应该先把国内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打造中国现代文化。这是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关键。文化问题解决了,电影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则对当下中国电影的创造力非常忧虑,认为中国电影还是应该多在提高原创力和吸收民族文化营养上多下功夫。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贾磊磊指出,文化进入电影之后,它并不是完全与商业逻辑相抗衡、相矛盾、相冲突的元素,我们有很多非常好的文化因素进入电影后起到了提升影片商业价值的作用,进而扩大电影的市场占有。
台湾资深电影人焦雄屏以“大黑洞效应”来比喻中国电影,认为中国电影的市场潜力一旦爆发,将如同黑洞一样大量吸收来自全世界的最优秀电影资源,以它惊人实力,未来甚至可以挑战好莱坞的霸权地位。“好莱坞长久以来都是全球票房之首,每年基本可以缔造100亿美元票房。中国去年全年总票房是103亿元人民币,而到2020年~2030年左右,中国票房应该会达到300亿元人民币的成绩,相当于70亿美元,这就可以视为打破了美国的电影霸权。”
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电影业每年生产的几百部影片中,大约只有5%是盈利的。
票房收入突破百亿、银幕数量节节攀升、影院建设风生水起,电影企业成功上市,资本追捧意愿强烈……目前,中国电影用数字“大跃进”向我们昭示,中国电影产业正在由产业化初级阶段进入产业规模急剧扩张、产品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并已成为引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产业。然而,高速粗放增长的繁荣景象不能遮掩电影产业和电影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虚火症候,在肯定电影产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需要我们警惕和反思电影文化的价值危机和产业链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