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错,Google显示了它让人恐惧的侵略性。这次它凭借的不是令人诧异的创新能力,而是自己的庞大用户基数。
谁说Google总是创新再创新?它也有“抄袭”的时候。
2010年2月10日,这家公司推出了新产品“Google Buzz”。人们发现它酷似Twitter,可以进行微" 博客的发布;如果用户愿意,还可以让Buzz同步更新Twitter、Flickr等社交网站的信息;倘若用户通过手机使用Buzz,它还能自动捕捉你的地理信息。
这家大公司眼红社交网络领域已很久。从2004年开始,Google就先后推出过Orkut、Open Social、Dodgeball等社交服务,不过都不是很成功。Google在2009年推出的重磅产品Wave看上去也像一款社交产品,因为它支持邮件和即时通讯的同时,还支持用户群组嵌入照片、音乐、游戏,并允许同步更新某些社交网站的信息。
这些都让这家以搜索为主业的公司看起来不务正业还屡败屡战。但要知道,这家公司已不是那个一招鲜吃遍天的刺猬:它的用户遍及世界各地并忠诚度极高,而且在过去一年它的营收达到了236.5亿美元。
微软对此已发表了一个竭力要表明其不屑态度的声明。它说,世界上有了太多的社交网站,为何还要再多一个。而雅虎则用自己一年前发布的产品Yahoo!updates来证明Google这次毫无新意。
说的没错,但它们忽略了一点—Google吸取了之前那些失败产品的教训,而将Buzz内置入拥有超过2亿用户的Gmail邮箱。可以作为参照的是,中国的" 互联网企业腾讯就是依靠自己巨大的QQ用户数量,而成功复制了许多成熟的互联网应用。
Google在发布Buzz之后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约56个小时内,Google Buzz的发帖数和" 评论数超过了900万条,每小时平均16万条Buzz贴和回复。
对于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网站而言,这不是个好消息。除了又多了一个争夺用户的强劲对手之外,Google显然有着比它们更好更成熟的广告展示系统。
当然,有些分析师们认为用户对Google Buzz的热情只是三分钟热度。他们猜想用户会很快厌烦自己工作邮箱中的那些碎碎念,而让“工作的归工作,社交的归社交”;他们还认为Google的工程师文化太强大,无法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交网站的真谛。
不过Google已经开放Buzz的API了,这意味着无数开发者可以利用Buzz这个平台开发自己喜欢的小功能。谁能保证上面的功能未来不会像iPhone上的一样吸引人?
Google社交网站的对手
2004年2月4日上线。允许用户建立自己档案,彼此留言。开放API,允许开发者利用其平台添加各种应用,例如音乐照片分享、在线游戏等。
2006年,博客技术先驱blogger.com创始人Evan Williams创建的新兴公司Obvious推出了Twitter服务。用户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发布不超过140个字符的信息;用户彼此之间可以订阅跟踪对方信息、回复和转载。
MySpace
2003年7月上线。MySpace允许用户建立自己的档案,给原本彼此在网络上陌生的人提供交友机会。在影音分享方面比较强。
微软
Windows Live含有照片、文件分享功能,也支持博客和微博客的发布;它还可以将其他社交网络的信息进行同步更新。
雅虎
Yahoo!updates用户可以通过邮箱、主页、客户端等来和其它用户交流,并更新信息。现在,这项产品被雅虎看作为战略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