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的本专栏文章中,我们谈到,资产管理行业已进入了以理性为标志的3.0时代,这一新时代不仅对资产管理者有所要求,也在责任意识和市场认识两方面对投资者自身提出了要求,否则我们永远走不出卖方忽悠无知买方的悲惨现状。
任何服务业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客户的精明挑选,例如在横行霸道的饮食行业中,正是广大“吃客”用真金白银把服务至上的海底捞推向了主流;在汽车业中,以售后服务完善而著称的雷克萨斯也在竞争最激烈的北美洲打下了一片天地。
然而在这些成功案例中,很少有人看到这样一个前提:理性的客户群体对服务质量有所认知并能给出较为恰当的估值。而这正是促使好服务滋长的土壤和空气。
现在,我国绝大部分投资者仍然怀揣着获取最高预期收益的愿望去寻觅资产管理者。殊不知,这一想法不仅无知,而且非常荒谬。这就好比站在汽" 车展厅里四下看看就一定要买到设计时速最快的汽车一样。它不仅仅忽略了这辆“理想汽车”是否真的可以实现那个设计时速,更忽略了这辆汽车的设计框架和刹车系统是否可以支持理论上飞速驰骋时的安全性。
作为一个理性的合格投资者,他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需求,其次了解自己的局限性,再次了解自己选择的市场和工具。
了解自己的需求就是弄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这可以分为有形的需求和无形的需求。
任何为了赚钱的投资都是有形的需求,对年轻人来说,还可能有更重要的无形的需求,如年轻女孩对外表的投入就是对无形需求的投资。大家可以从对无形需求的投资中看到投资者水平的高低和理性程度。一个24岁出国游乐、买化妆品的女孩和出国读书、买护肤品的女孩的区别就好比股票 市场中看K线的" 炒股者和长期价值投资者的区别。
证券投资显然是有形需求和投资的体现之一。在这个更加直白的需求中,投资者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投资金额或回报,而是期限或时间。
投资者想实现的收益总是越高越好的,没有界限,但投资期限一般来说却总是确定的。一个刚刚结婚的年轻夫妇可能要为一次旅行度假而储蓄和投资,也可能要为将来加入幸福家庭的小精灵而努力奋斗。那么前者的投资期限可能以月为单位,后者就有可能以年为单位。他们所需要投资的市场和产品将会截然不同。同时,他们所期望的收益率也截然不同,就像一对古稀之年的老夫妇应该不会再有购买30年保险理财产品的愿望了一样。
投资期限的长短直接关乎到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的匹配。投资时间越长,投资者的选择就会越多。
一般而言,短期需求是承受不住市场波动的。道理很简单——时间不等人。一只半个月后就要实现利润的产品本身不具备如果出错重头再来的条件,因为它经不起反复,经不起风险事件的洗礼。短期产品流动性好和风险低的特点决定了它在通常情况下难以实现较高的收益率。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同样可以理解短期投资收益相对较低的规律,试想世上哪有那么多时间短、见效快的好生意,资本市场又何来这样的“好产品”呢?如果不信,温州那些络绎不绝的跑路者就是明证。
其次,投资者需要考虑自己的局限性。所谓局限性包括投资者自己“做不到的”、“受不了的”和“赔不起的”。
这些局限性首先来自于投资者在实体经济中受到的局限,而这恰恰是投资机会的体现。一个做餐馆生意的老板可能在买汽车时发现汽车行业是一个好生意,但他很难有机会在实体经济中参与汽车行业。这时,资本市场给了他机会。
可是一旦进入资本市场,投资者一般只对自己“赔不起的”较为了解,而对另外两种局限就比较淡泊。曾几何时,中国人人是“股神”,此时市场单一、投资策略简单,资产管者常被误会和低估,当多达75%的股票 暴跌从而让众“股神”损失惨重的时候,很多人才意识到什么叫自己“做不了的”和“受不了的”。
在实体经济越来越成熟和资本市场越来越复杂的今天,上述局限性在两个市场中也越发明显,这时资产管理者的职业价值才在社会中凸显出来。他们本质上只是一个较为了解某些实体经济,同时非常了解资本市场中各种投资工具的群体而已。
主观上,投资者自己必须有自己的投资想法,而资产管理者只是投资者选择的一个符合自己投资思路和想法的有效工具。所以,我总是说,资产管理只是金融服务中一种外包服务而已,它不应该成为包办婚姻一样的资金全包干的服务模式,那样只能锻炼投资者的惰性和资产管理者的贪婪。
(作者为北京凯世富乐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投资总监,新浪" 微博@债券乔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