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降息,市场人士期待已久,但靴子抢在6月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之前“落地”,时点选择颇为出人意料。' target='_blank' >央行在5月12日宣布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个' target='_blank' >百分点之后不足一个月,就宣布降息,显示出央行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的力度、灵活性均趋于加大,由此带来市场对货币政策进入降息通道的预期,引导市场资金面的进一步宽松,这将持续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收益。
理财产品收益率逐月下行
5月以来,我国资金市场持续保持宽松,隔夜SHIBOR维持在3%以下运行,5月14日之后,则继续降至2%以下。本周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均在3%以下低位运行,流动性持续宽松。银行理财产品作为有力的揽储工具,其预期收益率从侧面反映出银行对存款的需求程度,因此市场资金面的宽松,会给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带来“负面”影响。
2012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呈现逐月小幅下行的趋势,一季度人民币产品的收益还维持在5%以上,但进入二季度,收益下行幅度加剧。截至6月7日,本月人民币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仅为4.5624%,较1月份的5.2396%已下降0.6772个百分点。
有助推动银行转型
本次央行宣布降息的同时,还决定自8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而此前,我国一般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不允许有浮动区间,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业内人士称,央行此举释放出利率市场化的鲜明信号,意味着央行更倾向于用市场化的手段,平衡存款人、贷款人以及商业银行等不同市场主体的利益,让银行有更多的灵活选择和自由空间。
对银行而言,此次调整后存款利率明降暗升,表面上自3.5%下调至3.25%,而浮动空间扩大至1.1倍后,实际可达3.575%,而贷款利率下浮,使得实际贷款基准利率降为5.679%。银行息差由此前的3.06%显著压缩至2.104%,接近1个百分点。
“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存贷款利差作为利润主要来源,此次息差的大幅降低,会对银行的经营造成显著压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在商业模式上的改革与转型,将收入的重心逐步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转到中间业务上来。”普益财富研究员曾韵佼表示。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7日,今年已发行银行理财产品10841款,较之2011年的8853款,增幅保持在22.46%。
从产品发行机构来看,产品发行数量最多的分别是股份制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商行。与此同时,很多银行对理财目标客户群体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采用收益率分级策略来发售产品:即根据客户净值的不同,给予高净值客户更高的收益;同时,对投资起点的要求也更高。这样,就造成了“高收益产品多针对高净值客户发售”的局面,使普通投资者选择范围缩小。相较之下,区域性商业银行还处在广泛吸引客户的阶段,会相对弱化产品投资门槛分级。
理财专家认为,银行理财业务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显示出银行正在对自身业务结构积极做出调整。今年以来,各商业银行都加大了对理财业务的投入力度:国有大行在理财业务广泛开展的前提下,加大产品发行频率,提升服务质量;股份制银行更多关注产品创新,将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方向推进,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商行、农商行都加大了理财产品的发行力度,积极争夺市场份额。
“央行此次降息,释放出政策预调、微调的新信号。我国经济增速自去年一季度以来逐季放缓,当前经济下行趋势明显,"稳增长"的任务相对控制通胀来说更为重要。对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而言,我们预计产品发行数量与规模的增长可以持续,收益率将会进一步下行,但较之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则会继续保持优势。”曾韵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