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守营
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将呈现两大趋势:第一,产品数量或将略有下降,预期收益率更趋市场化。第二,监管力度或将逐步加大。外资保险公司给中国保险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内的保险公司并没有因为引进外资而变得不堪一击,相反,对外开放带来的竞争压力和示范效应加速了保险业对内改革的进程。虽然外汇占款仍是影响中国基础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但其影响的力度在减弱。这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组织编写并在日前正式对外发布的2012年《金融蓝皮书》中的观点和分析。
今年将有更多针对理财产品的法规出台
第一,产品数量或将略有下降,预期收益率更趋市场化。抗通胀无疑是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的主旋律,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紧缩的货币政策造成了2011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收益率都创下历年新高。2012年的情况或许会发生转变,2011年11月CPI数据创14个月以来的新低,从短期来看,通胀已进入下行通道。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实验室的预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从2011年的9.3%左右下滑至2012年的8.6%左右。2012年保增长的压力可能会超过抗通胀的压力。货币政策主基调变化的可能性不大,但' target='_blank' >央行无疑会增加货币政策的灵活性。2011年11月30日,央行3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 target='_blank' >百分点,大型、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降至21.5%和19%。2012年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很大。这不仅会增加市场的资金供应,也会相应地降低银行间的拆放利率。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的依赖程度将有所减弱,“高息揽储”的被动局面也将会有所缓解。理财产品的数量随之会有所下降,但降幅有限,因为理财产品市场仍将是各商业银行非常看重的中间业务之一。而预期收益率则更趋市场化,其与资金供求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第二,监管力度或将逐步加大。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计入表外业务,不在存款准备金政策管理范围之内,商业银行大量发售理财产品导致存款数量剧减,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11月17日,央行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9月末,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余额为3.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275亿元,同比增长45.7%。报告还表示,表外理财产品具有一定的存款替代特征,已成为商业银行争夺客户资金资源的重要方式。这表明,央行已经非常关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走向问题。
自2012年1月1日起,《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这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设计与产品销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新任' target='_blank' >银监会主席' target='_blank' >尚福林在银监会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上强调,要加强合规风险管理,高度关注岁末年初的资金运行特点,严格执行存贷款指标日均考核要求,严禁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规避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套利。蓝皮书预测,2012年将会有更多针对理财产品市场的' 法律法规出台。
外资保险公司助力国内保险业发展
蓝皮书指出,“入世”十年以来,中国保险业不断开放、不断学习,取得了长足发展。2011年,全国实现保费收入1.43万亿元,十年间保险业务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0%,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水平,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除保费收入持续增长外,保险业总资产也呈快速上升的趋势,至2011年底,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6.014万亿元,保险业的地位不断提升。“入世”十年,保险业的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26家,已经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保险机构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保险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是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2010年,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达63.3亿元,市场份额为4.37%,而在北京、上海、深圳、广东等外资保险公司相对集中的区域保险市场,市场份额分别达到16.31%、17.94%、7.88%、8.23%;二是外资保险公司资产不断增加,2010年底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为2621.12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5.19%;三是外资保险机构在中国开展业务的数量大幅增长,加入WTO前为18家公司、44家总分支机构,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有外资保险公司58家,其中,外资产险公司21家,外资寿险公司32家,外资再保险公司5家。
外资保险公司给中国保险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内的保险公司并没有因为引进外资而变得不堪一击,相反,对外开放带来的竞争压力和示范效应加速了保险业对内改革的进程。在开放和竞争中,保险企业的经营观念和经营机制有了明显转变,经营管理逐步走向成熟,业务增长方式逐步从单纯注重规模向重视质量和效益转变,发展模式从粗放经营向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转变,企业内部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基础货币是决定货币总量的一个基本因素。到2011年底,中国基础货币余额达到了22.2万亿元,较2010年底的18.3亿元增长了21.4%,基础货币增长率较2010年的28.7%明显下降。2011年基础货币总量增加,主要受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及' target='_blank'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变动的影响。
根据基础货币方程式,央行资产的增加和负债项目的减少会扩张基础货币;反之,则会紧缩基础货币。在中国' target='_blank' >人民银行的资产方,到2011年底,中国的外汇占款余额达到了232388.73亿元,较2010年底的206766.71亿元净增近25622.02亿元,较2010年底增长了12.4%。外汇占款与央行总资产之比在经历了20世纪末至2006年前后的大幅上升之后,最近5年左右再没有呈大幅上升之势;相反,自2009年以来,该比率还呈明显下降之势,这表明,虽然外汇占款仍是影响中国基础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但其影响的力度在减弱。在对政府债权方面,到2011年底,央行对政府的债权为15399.73亿元,较2010年底的15421.11亿元减少了21.38亿元,变化并不明显。这表明,通过卖出政府债权来回笼基础货币的公开市场操作,在2011年依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这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主要依赖政府债券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货币政策体系存在明显的区别。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2011年底的余额为10247.54亿元,较2010年底的9485.70亿元增加了约800亿元,对基础货币供给的增长有轻微的影响。2011年底,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余额,则较2010年底减少了约700亿元,相应地减少了等额基础货币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