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董明珠是个承上启下的人物,我们不应该去讥讽她的困顿,因为格力的坚守与改变,也是中国制造要面临的囚徒困境。
屋外,38度。打开屋里的空调,想起当年那个“卖空调”的" 董明珠,也就是而今这个在电视里鼓噪“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爱摔手机的董小姐。
在" 百度
新闻里搜索“" 董明珠”,弹出一溜儿的关于董小姐摔格力手机的各色报道,有捧有贬,贬多捧少。似乎,消费者和媒体都不太喜欢把自己照片做开机画面的自恋董。
从和雷布斯立了10亿赌约,又毁了赌约,再到后来格力自造手机PK小米,董明珠得空就和" 雷军“公然撕逼”。放佛在后者的“拐带”之下,董小姐正在由一个商业领袖逐渐向著名表演艺术家转变。

格力造了手机,又要造车,董明珠依旧和
做空调时一样的拼,只不过现在是拼命的秀。但问题是,无论专注空调主业还是多元化发展,声言要扛起中国造大旗的格力,自身究竟要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我不知道这是
财经新闻越来越像娱乐八卦的缘故,还是格力营销公关的套路使然,除了摔手机、斗" 雷军外,鲜见媒体对董明珠关于格力的战略规划、行业的
趋势研判、制造业转型的格局路径等问题,有任何深入的报道。
翻了几屏之后,竟翻出了七八年前我带团队对时任格力集团总裁的董明珠进行专访的一篇报道:《格力的偏执化生存》。彼时,是刚刚经历了2008年
金融危机的日子,也是中国家电制造业结束了风光发展,陷入寒冬苦局的日子。
在那样一个犹如冬天开着空调冷气的大环境下,与董明珠静心长谈格力的工业精神与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显得格外有意义。
谈做产品的匠心、谈坊间传言的高库存危机、谈与国美" 苏宁的渠道争端战、谈同业的多元与格力的专注、谈耐得住寂寞的工业精神……董明珠强势而自我,但与其对谈并不费力,抛给她任何犀利或敏感的问题,她都率直回答,毫不遮掩。
那次面对面的两小时对话,董明珠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强硬而偏执,于是就有了《格力的偏执化生存》这个标题。我突发奇想,如果今天的董小姐能与7年前的董明珠进行一场对话,她的内心将会涌上怎样的一番滋味?

坚守与改变
尽管这是雷军们的时代,但我还是要为董明珠鼓掌加油,因为62岁的董小姐仍然是个斗士。
放眼中国的家电制造行业,“40后”的何享健、" 张瑞敏已淡出了江湖,递出了权杖;比董明珠大一岁,1953年的陶建幸和春兰品牌一同隐匿于人们的记忆当中;57年生的周厚健早就定下65岁退休的计划," 同为57年生的李东升锐气不复当年;而1959年出生的顾雏军,经历七年牢狱后,难盼东山再起。
早就可以安守功名的董明珠甚至比“60后”的郑坚江、方洪波更活跃,对于争强好胜她也更偏执。偏执到网友无情的嘲讽与媒体八卦的丑化也阻挡不了董小姐与小她15岁的雷军较个高下,一如刚入行时玩命追讨货款的那个董明珠。
“蒙上眼睛,通过气流和声音,我就能感觉到哪台是格力的空调。”七年前,董明珠告诉我,她会用最原始的方式——走访,来保持对
市场的敏感;她有超过一半的时间都是在走访
市场,面见经销商;她会站在自己阳台上观察邻居家安装的空调是否会因海风侵袭而锈蚀。
这些行为都源自董明珠将格力的核心竞争力寄托在了产品品质上。“一个企业如果对产品品质高要求,那么所有的困难都是暂时的”,董明珠甚至不相信广告推广的作用,在她眼中产品才是最好的广告。七年之后,她依然笃信这一点。
就在两周前的“中国制造" 高峰论坛”上,董明珠为证明格力手机“品质世界第一”而惊人一摔,并拿出她的走访“绝活”——出差日本,特意把格力手机拿给日本专业销售手机的人检测,引用一位长期卖手机的导购评估的话:“格力手机在日本至少要卖4800元人民币”。

在手机怕摔才显贵的今天,我们尽可以嘲笑董明珠用手机石器时代的行销方式来证明格力手机的产品品质,但我们是否也该稍稍思考一下,她难道就不自知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已不再是仅仅用以通话和砸核桃的物件?
董小姐显然是急了!受累空调行业的整体大滑坡,空调主业占比总营收超过95%的格力集团,2015年格力营收仅1005亿元,较2014年(1400亿元)下降了28%,净
利润(125亿元)同比下降11.46%;而格力的最大对手" 美的集团2015年营收1384亿元,虽微降2个" 百分点,但其127亿元的净
利润同比增长21%,在几项关键的财务
指标上,美的盖过了格力。
1">2" >下一页" >阅读全文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