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将成为未来移动' 互联网时代的主角?或许现在还很难下定论。但就中国市场而言,运营商将毫无疑问地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2007年6月,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在清华报告厅的一次演讲揭示了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战略上的思考。“我们需要互联网疯子。”王建宙说。
而飞信一度被业内理解为“疯子”产品。
早在2007年,中国移动推出移动互联网整体战略中的第一个核心产品——飞信,作为实现电脑与手机互通的一项重要产品,曾经很多业内人士对中国移动的做法表示不解。
按照王建宙的说法,中国移动当时对移动互联网的理解和策略是,“以飞信作为载体来构建移动通信与互联网互为一体的,真实和虚拟相结合的社区,创建互联网的一种新的业态。”
将飞信作为其移动互联网的载体,不能不说,当时中国移动对所谓移动互联网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对腾讯QQ成功模式的学习和借鉴上,但严格来说,飞信或者QQ应该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增值业务,却并不是移动互联网的本质。
迄今为止,飞信最引以为豪的仍然只是庞大的用户量,到2009年底,其活跃用户达到了6256万,成为中国第二大即时通讯工具,但就其商业模式或者收入而言,飞信并不明确。
在传统互联网时代,中国' 电信等运营商投入巨资建设了网络,最终催生出新浪、腾讯等诸多互联网巨头,而中' howImage('stock','1_600795',this,event,'1770') 国电(' 600795,' 股吧)信最终只收取少量的网络使用费,运营商在互联网时代被完全边缘化了。
在今年4月的一次采访中,王建宙指出,智能手机时代,手机就是电脑,这是巨大的商机,但中国移动也面临极大的挑战,那就是商业模式的挑战,互联网的所有东西都是免费的,而手机是要收费的,“我们不想沦为'管道’。”王建宙说。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意识到一切需要转变。只是如何转变?谁也没有标准答案,运营商只能去自己摸索和试探。
在这方面,移动非常自豪能跟行业领先的互联网巨头以及国际上的运营商保持了密切交流,但在实际发展业务的过程中,中国移动的策略也只能是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奉行“拿来主义”,将成功、成熟的模式搬到国内。
从2007年开始,移动互联网被中国移动定位为集团层面的重大战略之一,成立了专门的互联网公司和中国移动研究院,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互联网产品。
其中包括与Twitter模式非常类似的139说客等SNS产品,由于苹果iPhone的巨大成功,而在谷歌Android平台基础上开发的Ophone手机操作系统以及同样受苹果成功模式的“感召”而推出的应用程序商店Mobile Market。
从此时开始,中国移动理解的移动互联网的成功模式已经从之前的腾讯模式转变为苹果模式。飞信已经不再是中国移动移动互联网战略的核心和载体,在中国移动看来,Ophone手机操作系统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门户,而Mobile Market则是移动互联网商店。
不过直到目前为止,不管是139说客,还是Ophone,在商业模式上都是不够明确的,Mobile Market虽然有成功的商业模式可借鉴,但作为运营商如何满足不同手机平台的不同需要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从用户积累到实现规模收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何况还有第一代“移动梦网”的前车之鉴。
相比之下,反倒仍然是从中国移动传统SP业务衍生出来,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的业务焕发出勃勃生机,比如,作为中国移动全国八大基地之一的无线音乐业务,到2009年底为止,已经有1.21亿用户,收入规模超过百亿。其他的基地也在积极筹建中。
与中国移动相比,其他两大运营商在3G时代的移动互联网步伐更慢了半拍。中国电信提出了“互联网手机”的概念,但其最终落脚点仍然是手机终端,哪怕是之后推出的应用商店也只是迎潮流和趋势而生的跟随性产品。
' howImage('stock','1_600050',this,event,'6570') 中国联通(' 600050,' 股吧)将iPhone作为打赢移动互联网战役的法宝,最终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howImage('stock','1_600050',this,event,'1770') 联通(' 600050,' 股吧)在内容和应用上的积累还非常薄弱。甚至一位联通高层还表示:“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但运营商首先应该把分内的事情做好。”显然,联通对此并没有统一而全面的理解。
或许,移动互联网本身就是一场探索,尽管大家都处于起点之上,如果不能有超前的创新产品,早布局、早卡位总是能带来更多胜算,而中国的运营商们似乎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形势的严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