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维图新'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四维图新)是中国领先的导航地图和动态交通信息服务提供商。四维图新已于18日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发行不超过5600万股普通股。
作为中国第一大、世界第五大导航电子地图企业,四维图新一贯秉承“质量第一”的管理理念,是全球第三家、中国首家通过TS16949(国际' 汽车工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地图厂商,建成了覆盖全国的高端导航电子地图数据库,以及全国最大规模的导航电子地图本地化生产和更新网络体系,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四维图新率先在中国市场推出了行人导航地图产品,并在中国首家实现了动态交通信息服务的商业化应用。作为中国第一家、全球第六家全面掌握开发高端导航电子地图技术的企业,四维图新已拥有世界先进的导航电子地图制作技术,构建了“开发一代、维护一代、预研一代”的技术研发体系。
导航电子地图领域的领航员
四维图新成立于2002年12月,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导航电子地图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作为国内首家获得导航电子地图制作资质的企业,四维图新在国内率先从事导航电子地图商业化开发,在中国市场投放了第一款符合国际汽车工业质量标准的导航电子地图产品。目前,四维图新已拥有世界先进的导航电子地图制作技术,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导航电子地图数据库,以及全国最大规模的导航电子地图生产和更新网络体系。四维图新的导航电子地图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车载导航、手机和便携设备导航以及电子地图服务。市场份额居领先地位。
导航电子地图产品应用范围广阔
导航电子地图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发展,历经10多年的成长,目前依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而中国的导航产业起步于2002年,相比国际市场起步晚,尚处于发展初期。该产业随着汽车工业、消费电子产业、运营商移动位置服务、'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增长迅猛,从静态导航到动态导航,从为车导航到为行人导航,7600万汽车保有量,7.4亿手机用户,3.84亿多互联网用户为导航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导航设备成为汽车标配已是市场趋势,2007年,日本的导航新车装配率已达79%,而2009年中国市场的导航新车装配率只有4.68%(以乘用车为基数),成长空间巨大。四维图新将受益于产业的快速成长,发展前景值得看好。
四维图新目前的导航电子地图产品主要应用于三大领域:车载导航、手机和便携设备导航以及电子地图服务。其中,电子地图服务包括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位置服务、互联网地图服务以及动态交通信息服务。
导航电子地图是在电子地图的基础上增加了与车辆、行人相关的信息,如立交桥形状、交通限制、过街天桥道路相关属性及出入口信息等,结合这些信息,通过特定的理论算法,能够用于计算出起点与目的地间路径并提供实时引导的数字化地图。导航电子地图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几乎所有汽车及消费电子设备都可以成为导航地图应用的载体。
四维图新近三年来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到2009年,公司营业收入为4.2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达到1.36亿元。2007年到2009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52.1%和33.8%,成长性显著。公司表示,将在5年内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导航电子地图企业,通过保持目前车载导航及手机和便携导航市场的增长,同时快速发展电子地图服务,使其成为公司未来重要的利润增长点,预计在2013年达到营业收入12~14亿元。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四维图新拥有覆盖全国的高端导航电子地图数据库和本地化的地图采集更新网络体系,积累了丰富的高端导航电子地图KNOW-HOW和100%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工艺、开发技术,并集聚了一批多年实战经验的高素质管理团队和国际化的营销和服务团队。公司已成为国内导航电子地图行业的领导企业。
四维图新获得中国车载导航地图市场“七连冠”。目前中国市场能够进入到车厂采购短名单的地图企业只有四维图新和高德两家,据全球汽车领域权威调研机构Frost&Sullivan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车载导航地图市场共计销售50.03万张,四维图新占据69.29%的市场份额,高德占据29.58%,四维图新已连续7年在该领域占据超过60%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行业领导地位。
手机导航市场从2006年开始起步并高速发展,据全球著名的消费电子行业研究机构In-Stat 的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中国导航手机出货量高达802万部,在手机导航地图领域,四维图新占据71.71%的市场份额,连续3年市场份额超过50%;其他份额由灵图、高德、凯立德分享。
动态交通信息服务助力导航产业,服务低碳经济。2008年四维图新即率先在中国市场实现了动态交通信息的商业化应用,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丰田、日产等车载导航、Garmin、Mio等便携导航、以及中国移动、中国' 电信等移动位置服务等各个领域。研究结果显示,30%的车辆使用动态交通信息,行驶时间最多可缩短18%、CO2排放量最多可减少20%,表明动态交通信息服务能有效帮助提高城市的整体运行效率,促进节能、减排、降耗,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