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 target='_blank' >央行连续降息已经过了一个多月,记者昨日走访市场时发现,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整体下滑,但不少银行为了锁定资金雄厚的大客户,采用了“舍小保大”的做法,不惜利用高收益或其他一些优惠手段来留住大额客户的心。 收益优势“已弱化”
今年以来,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随着央行的不断降息,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理财产品的揽储功能进一步减弱,也使得各家银行对其不再那么“上心”,转而将目光投向“更高的目标”。
昨日,记者走访了省城多家银行的营业网点,各家银行的理财经理态度基本可以用“不冷不热”来形容。在北大街某股份制银行,一位崔姓理财经理告诉记者,央行连续两次降息确实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造成了影响,每天前来咨询理财业务的人也比去年减了许多。“今年理财产品的收益一直走下坡路,5%收益率的产品基本绝迹,想争业绩我们也只好另寻途径了。”
随后,记者查阅相关网站得知,截至今年7月底,各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2106款,发行量下降明显,而各期限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水平也整体走低。显然,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锐减,投资优势不再。 大客户成“主战场”
“高端客户对于银行来说不光是存款大户,尤其是利息市场化后,作为银行中间业务最主要的消费者,他们必定成为各家银行的"主战场"。”在省城一家国有银行多年担任理财经理的杨宏告诉记者,高端客户向来就是各家银行必争的市场,更何况在普通客户流失现象明显的情况下,维护高端客户,保证其不被抢走则成了各家银行的“重要课题”。
“对于高端客户的维系,我们是有专人负责的,尽可能提高产品渗透率的同时,主要还在情感交流方面做足功课。”杨先生对记者说,逢年过节银行都会通过送加油卡、实物礼品等方式,与大客户们进行十分必要的“情感沟通”,以换取得更多的信任与认可。
而在我市一家股份制银行上班的理财经理梁峰告诉记者,他们银行在理财产品类型上也做了不少调整,将重点集中放在了高端客户身上,继而推出高收益产品来赚取利润。不过,这些理财产品一般门槛相当高,起点金额均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他给记者例举了一款期限为117天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5.6%;而另一款期限为29天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但起点金额却高达300万元人民币。
本报记者 李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