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1年到2011年,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比例已从61%下滑到51%。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中老年人和双亲家庭成员成为美国中产俱乐部的主力军,而教育程度低的人、年轻人和单亲家庭成员,要想拿到中产俱乐部的入场券则非常艰难。
文/本刊特约记者 乔磊(发自洛杉矶)
中产阶级家庭数量不断萎缩
美国40年来社会财富分配的最大后果就是造成中产阶级家庭数量的不断萎缩,而高收入和低收入家庭的数量都有所增加。1971年,美国中等收入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例为61%,高收入家庭所占比例为14%,低收入家庭比例为25%。尽管低收入家庭比例不低,但由于中等收入家庭比例较高,也形成了美国是中产阶级社会的美名和特色。但到了2011年,美国中等收入家庭的比例下降到51%,低收入家庭比例为29%,高收人家庭比例为20%。40年间,中等收入家庭的比例下降了10个' target='_blank' >百分点,低收入家庭比例上升了4个百分点,高收入家庭上升了6个百分点。一部分中等收入家庭进入高收入家庭是好事,但要沦落为低收入家庭则不美妙。
如果说过去10年最让中产阶级感到失落,那么都有哪些人在过去10年成为经济不振的牺牲品?又有哪些人可以从社会发展中得益呢?按照人口普查局的统计,从2000至2010年,美国65岁以上老人的收入增加了10.4%,是所有年龄段人群中收入增加最多的。寡妇的收入增加了5.7%,已婚人士的收入增加了3.6%。按人群来看,以上三种人是过去10年收入分配的最大受益者。而收入分配的最大牺牲者则为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2000至2010年,高中文化程度的人群收入下降了4.6%。接下来不幸的人群为从未结婚的人,他们的收入下降了4.5%。大专毕业的人群也是生不逢时,收入下降了3.9%。
表1:1971~2011年美国不同收入家庭比例变化一览表
年份 低收入家庭 中等收入家庭 高收入家庭
2011 29% 51% 20%
2001 28% 54% 18%
1991 27% 56% 17%
1981 26% 59% 15%
1971 25% 61% 14%
年轻人步入中产行列难度加大
本来成为富人在美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现在要维持中产生活方式也变得艰难。那么什么人群构成了中产阶级的主体,什么人又最容易成为中产阶级俱乐部的一员呢?如果说30年前一个高中毕业生从事普通的工作就可以过上中产生活,那今天这样的机会就太少了,甚至一些大学毕业生也进入不了中产阶级的行列。
下面我们从美国人口普查局的调查数据对比看一下美国几十年来进入中产阶级人群的变化。首先从年龄结构看,1971年,美国中产阶级人群中18至29岁的人占30%,30至44岁的人占29%,45至64岁的人占31%,65岁以上的人占9%。2011年,中产阶级大家庭中有22%的人是18至29岁的年轻人,30至44岁的人占28%,45至64岁的人占34%,65岁以上的人占16%。
2011年18至29岁人群在中产阶级中的比例比1971年下降了8%,而6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却是上升了6%,这表明现在的年轻人进入中产阶级要比40年前困难许多。倒是老人家比较幸运,更容易成为中产阶级一员。总而言之,美国的成年人,不论是杀猪宰牛的,还是人民的服务员,只要进入社会都有机会过上中产生活,只不过年轻人的比例低一些,中年人比例高一点。美国中产阶级人群中,62%的人年龄在30至64岁之间,所以进入中产阶级行列年龄上的限制并不多。
美国虽然是一个移民社会,但本土出生者比外来移民更容易过上中产生活。美国中产阶级人群中有86%的人是美国本土出生,外国出生者占中产阶级人群的14%。美国本土出生者和外国出生者进入中产阶级的比例多年来变化不大,看起来美国也算一个机会均等之地。按照族裔划分,中产阶级人群中70%是白人、13%是西裔、11%是黑人、5%是亚裔、2%是其他族裔。2011年白人在中产阶级人群中的比例比1991年下降了10%,西裔比例上升了5%,这也反映了美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白人逐渐成为少数族裔,而西裔已成为美国第二大族裔。
高等教育成跨入中产的敲门砖
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还可以过着舒适的中产生活,这种情形在40年前的美国可谓司空见惯。1971年美国中产阶级人群中有35%的人是高中以下教育程度,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占中产阶级人群的41%。那时中产阶级人群的主体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占了75%。大专教育程度的人占中产阶级人群的比例为25%,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占中产阶级人群的比例只有10%,当然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可以进入高收入人群行列。
到了2011年,接受高等教育成了进入中产阶级行列的敲门砖。在美国中产阶级人群中,高中以下教育程度的人数比例为10%,比1971年的比例下降了25个百分点。高中教育程度的人数比例为32%,比1971年的比例下降了9个百分点。大专教育程度的人数比例为32%,比1971年的比例上升了18个百分点。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人数比例为26%,比1971年的比例上升了16个百分点。在2011年,中产阶级人群中有58%的人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高中以下教育的人所占比例从1971年的75%下降到42%。
从家庭结构上看,已婚并育有孩子的家庭现在进入中产阶级行列的难度要远远高于以前。在1971年中产阶级家庭中,已婚并育有孩子的家庭占51%,已婚但没有孩子的家庭占22%,未婚家庭的比例为27%。而在2011年中产阶级人群结构中,已婚并育有孩子的家庭占31%,比1971年的比例下降了20%;已婚但没有孩子的家庭占24%,比1971年的比例上升了2%;未婚家庭所占比例为45%,比1971年的比例上升了18%。
年轻人向中产阶级移动变难
在美国社会财富的分配中,年轻人属于最不幸的一代,而且进入中等和高收入家庭的难度越来越大。1971年,美国18至29岁年轻人中有22%的人属于低收入人群,66%的人属于中等收入人群,14%的人属于高收入人群。而在2011年,18至29岁年轻人当中,34%的人属于低收入人群,51%的人属于中等收入人群,15%的人属于高收入人群。从1971年至2011年,18至29岁年轻人中,中等收入人群下降了15%,而低收入人群增加了12%,高收入人群只是增加了3%。
与年轻人低收入人数增多的情形相反,65岁以上老人成为40年来美国社会发展的既得利益者。1971年,在65岁以上老人中有54%的人属于低收入人群,39%的人属于中等收入人群,7%的人属于高收入人群。经过40年的“扶老”,2011年,65岁以上老人中有39%的人属于低收入人群,47%属于中等收入人群,14%的人属于高收入人群。40年间65岁以上老人低收入人群比例下降了15%,中等收入人群增加了8%,高收入人群增加了7%。
30至64岁人群收入的变化与年轻人和老年人有所不同。1971年,在30至44岁人群中,低收入人群占20%,中等收入人群占68%,高收入人群占12%。而在2011年,30至44岁人群中低收入人群占27%,中等收入人群占54%,高收入人群占19%。中等收入人群比1971年下降了14%,而低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则分别增加了7%。45至64岁家庭的情况与30至44岁家庭有些类似,但总体境况比30至44岁人群要好。1971年,在45至64岁人群中有60%属于中等收入人群,而在2011年45至64岁年龄段的人群中只有50%的人属于中等收入人群。比较好的现象是,2011年45至64岁年龄段的人,属于高收入人群的比例比1971年增加了7%,属于低收入人群的比例比1971年只增加了3%。
表2:2011年不同年龄段人群在收入上所占比例一览表
各年龄段人群 低收入人群 中等收入人群 高收入人群
18-29岁人群 34% 51% 15%
30-44岁人群 27% 54% 19%
45-64岁人群 23% 50% 27%
65岁以上人群 39% 47% 14%
高学历更易由中产转向高收入
从1971年到2011年,在美国教育程度不同的人群中出现的一个共同现象是中等收入人群比例降低,除了大学以上教育程度人群外,其他教育程度的人群全部是低收入人群增加、高收入人群减少。1971年,大学以上教育的人群中,低收入人群的比例为8%,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为56%,高收入人群的比例为36%。也就是说,接受高等教育不仅可以脱贫更可以致富,大学以上教育程度人群中92%的人有着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到了2011年,教育对于收入的巨大影响依然明显如昔。2011年,在大学以上教育的人群中,低收入人群的比例为11%,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为48%,高收入人群的比例为41%。虽然2011年大学以上教育程度人群中等收入的比例比1971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低收入人群比1971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但高收入人群却比1971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可以说高学历成为中产阶级转向高收入的一块敲门砖。
高中以下学历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因而在收入分配上自然就处于下风。1971年,高中以下学历的人还有53%的人属于中等收入人群,6%的人属于高收入人群,余下41%的人成为低收入人群。在2011年,高中以下学历的人中高达59%的人属于低收入人群,37%的人属于中等收入人群,只有4%的人属于高收入人群。与1971年相比,2011年在高中以下学历人群中低收入人群比例上升了18个百分点,中等收入人群下降了16个百分点,高收入人群下降了2个百分点。
高中毕业生的情形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人群基本上是五十步笑百步,要想保持中等收入已经不容易,进入高收入人群的机会更少。1971年,高中学历的人高达69%属于中等收入人群,14%的人属于高收入人群,余下17%的人为低收入人群。在2011年,高中学历的人中有54%的人属于中等收入人群,36%的人属于低收入人群,有10%的人属于高收入人群。与1971年相比,2011年在高中学历人群中低收入人群比例上升了19个百分点,中等收入人群下降了15个百分点,高收入人群下降了4个百分点。
表3:2011年不同教育程度人群在收入上所占比例一览表
教育程度人群 低收入人群 中等收入人群 高收入人群
高中以下人群 59% 37% 4%
高中文化人群 36% 54% 10%
大专文化人群 26% 57% 18%
大学以上人群 11% 48% 41%
婚姻有助于步入中产大家庭
要想进入中产阶级的大家庭,除了教育的重要因素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婚姻。夫妇家庭和未婚家庭以及单亲家庭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两人捧柴火焰高。1971年,美国夫妇家庭中有65%的家庭属于中等收入家庭,14%的家庭属于高收入家庭,21%的家庭位列低收入人群。在2001年,夫妇家庭中属于中等收入家庭的比例虽然下降到56%,但高收入家庭的比例却上升到22%,而低收入家庭的比例仅上升了1个百分点,为22%。到了2011年,夫妇家庭中属于中等收入家庭的比例继续下降,为54%,比2001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低收入家庭的比例也比2001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中低收入家庭比例下降,意味着高收入家庭比例增加。2011年夫妇家庭中高收入家庭的比例为25%,比2001年的比例上升了3个百分点。
单亲家庭也就是父亲或母亲单独抚养孩子的家庭,养儿育女的责任一人挑,这就不如夫妇家庭共同养育儿女来得顺利。以女性单亲家庭为例, 1971年,女性单亲家庭中有55%的家庭属于低收入家庭,41%的家庭属于中等收入家庭,4%的家庭属于高收入家庭。2011年,女性单亲家庭中有54%的家庭属于低收入家庭,40%的家庭属于中等收入家庭,6%的家庭属于高收入家庭。总体上看,女性单亲家庭还是以低收入家庭为主。唯一能够令人感到一点欣慰的是,2011年高收入家庭的比例比2007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这也许就是进步。
外来移民跻身中产挑战性大
人们都说美国是移民大熔炉,但实际上外来移民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并不容易,进入中产阶级行列也颇具挑战性。1971年,非美国本土出生的外来移民中有36%的人属于低收入人群,49%的人属于中等收入人群,15%的人属于高收入人群。2011年,非美国本土出生的外来移民中有40%的人属于低收入人群,46%的人属于中等收入人群,14%的人属于高收入人群。2011年非美国本土出生的外来移民中,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比2001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高收入人群下降了1个百分点,而低收入人群则是增加了4个百分点。
外来移民在美国获得高收入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要远高于本土出生的美国人,而亚裔在美国则属于模范族裔,其家庭收入水平要高于其他任何族裔。1991年,美国亚裔人群中有22%的人属于低收入人群,56%的人属于中等收入人群,22%的人属于高收入人群。2011年,亚裔中有24%的人属于低收入人群,50%的人属于中等收入人群,26%的人属于高收入人群。2011年亚裔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比1991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高收入人群上升了4个百分点,低收入人群增加了2个百分点。如果加以对比,亚裔移民不同收入人群比例上的变化与白人相差不多,但高收入人群的增长速度不及白人。低收入人群增长速度则超过白人,1991年,美国白人人群中有23%的人属于低收入人群,58%的人属于中等收入人群,19%的人属于高收入人群。2011年,白人中有24%的人属于低收入人群,52%的人属于中等收入人群,24%的人属于高收入人群。2011年白人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比1991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高收入人群上升了5个百分点,低收入人群增加了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