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士会的土炕上从没有坐过这么多大人物。2003年1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冒雪来到密云县石城镇王庄村,在困难户崔士会简陋的家里,他坐在炕头问起孩子学杂费的情况。王庄紧邻密云水库,“护水”的压力使这个只有103户的村庄没有任何产业,村民靠种地为生,生活贫困。崔士会一年的收入有4000元,但两个孩子的学杂费就要2000多元。
总书记的到访,是这个贫困家庭命运的转折点。新学期,两个孩子不用再交学杂费,经济负担一下子减轻。过去十年,崔士会一边“护水”,一边“致富”,前者是他担当的责任,后者是他生活的“奔头”。
家国十年.[事纪]
总书记问起学杂费
走进崔士会的家,胡锦涛坐在土炕上与崔士会一家四口唠起家常,他问崔家一年收入多少,孩子上学是不是要交学杂费,这笔钱是多少。
崔士会家里挂着一张放大的彩色照片,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情景。“也不知道总书记为什么问孩子的学杂费,这可问到我的心坎里了。”
崔士会如实告诉总书记,因为守着密云水库,村里不允许搞任何产业,家里一年种玉米和栗子,能有4000元收入,但两个孩子的学杂费就要2000多元。
崔士会的女儿金莲上初一,儿子克强刚上一年级。两个孩子的学杂费就花去这个家庭一半的年收入。
那是崔家生活最艰难的时期。别人家盖起了砖瓦房,崔士会全家还住在石头垒的危房,冬天,刺骨的寒风从白纸糊的窗户缝里灌进屋里。家里除了一台黑白电视,没有任何家电。吃顿猪肉馅饺子是孩子最盼望的事情。
“有时候真不想让孩子念书了,实在承受不住。”崔士会最怕新学期开学,两个孩子回来张嘴要钱。
所以,当胡锦涛突然问起学杂费时,崔士会激动得有些结巴。事后他才知道,总书记听到农村学杂费负担重的反映后,特意到困难户家里进行调查。
新学期开学,两个孩子告诉崔士会,学校不再收学杂费。“一下子感到负担轻了。”崔士会说。事实上,从2003年春季新学期开始,密云县免除了九年义务教育期间的学杂费。
走上致富道路
卸掉学一年2000多元的杂费的压力,崔士会专心看护着自己的6亩玉米地和150棵栗子树。那几年栗子的收购价提高了,玉米也获得了丰收。崔士会一家的收入从4000元提高到5000多元。此时,密云别的乡镇都在引进产业和项目,但在库区附近和王庄一样条件的村庄多招来的项目却都是修建污水处理站。“护水”的重任丝毫未减,崔士会对此也毫无怨言。
2005年,密云县政府为库区农村的困难村民翻建危房,崔士会成为受益者,他拆掉了住了多年的旧房,盖起5间新瓦房,还购置了彩电、冰箱和空调。农闲的时候,崔士会到城里打工。他的妻子也在村子附近的长城遗址景点找到一份工作。近5年,崔士会一家的年收入已经接近2万元。
24岁的女儿金莲上周出嫁,17岁的儿子克强在一所职高读高一,两年后将分配到地铁公司上班。对于孩子的未来,崔士会不用再担心。富裕起来的崔士会夫妇还入了新农合,参加了农村小额意外保险。去年,崔士会摘栗子从树上摔下来,保险公司赔偿了1万多元钱。
“护水”的付出
崔士会所在的王庄,位于密云水库的一级保护区内。为了保护水库不受污染,村里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不能发展工业和养殖业。村民的玉米地就在岸边,平时不允许使用化肥、农药。
十年间,“护水”的压力制约了库区的经济发展,又是因为“护水”的成效,水库周边的农民靠民俗旅游富裕起来。崔士会说,库区的农民对水库很有感情,“护水”已成为大伙义不容辞的责任。
虽然水库周边早在2002年就围起铁栅栏,禁止游人进入。但还是有市民利用节假日到密云水库游玩、垂钓。
为了保护水源,村民自发成立劝阻队,在通向水库的路口设卡,拦截进入库区的游客。去年,密云水库管理处正式组建150人的护水员队伍,崔士会成为其中一员。每天,他穿着黄马甲,在库区巡视6个小时以上,除了劝离游玩、垂钓的游人外,他还要负责捡拾游客遗留的垃圾,饿了吃点自带的干粮,风雨无阻。
崔士会讲了一件“护水”的事情,不久前,几名游客偷偷进入库区,正好被崔士会碰到。他过去劝阻,不料几个人不但不听,还出言不逊。见此情景,崔士会耐心解释:“密云水库是给北京市民供水的,也包括你们,保水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你们的责任,如果所有人都像你们一样,把水库污染了,你们不是也没水喝吗?”几个人听后转身离开。
文/本报记者李天际
家国十年.[实考]
“总书记鼓励我
尽快脱贫致富”
2003年1月25日是农历小年,王庄村村民' target='_blank' >王海君早早给儿子和女儿换上新衣服,全家紧张地等待着一名贵客的到访。
屋外的雪越下越大。这时,村支书跑过来告诉王海君:“胡锦涛总书记马上就要进门了。”
对于9年前的那一幕,王海君终生难忘,“他的衣服上覆盖着一层白雪,进屋后微笑着和我握手,一点架子都没有。”
落座后,王海君和妻子' target='_blank' >王凤英紧挨着总书记,17岁的女儿王艳搂着王海君的脖子,王凤英的怀里抱着7岁的儿子王堃。
“总书记问了家里的生活怎样,有多少果树,一年能打多少粮食,他还问了孩子上学的情况。” 王海君回答说:“家里有60多棵果树,种着一亩半地,没事的时候出去做瓦工挣点钱。”
王海君是村里的困难户,当胡锦涛问他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时,他回答没有。王海君说,自己家的困难是暂时的,有党的好政策,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他不想给领导添麻烦。
“总书记也许看出我没说实话。” 王海君回忆:“他说两个孩子念书,家里肯定有困难,如果有就找政府。” 临走时,胡锦涛鼓励王海君:“你们家吃饭没问题,要尽快脱贫致富。”他还对村民说,要搞好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多想门路,发展经济,尽快走上致富路。
过去十年,王海君凭着自己的手艺和勤劳,家里的日子果然越来越好。5年前,家里买了农用三轮车;3年前,家里盖起13间新房。十年前的家当已经全部淘汰,唯一保留下来的是全家和胡锦涛在一起的合影照片。
文/本报记者李天际
家国十年.[言录]
北京市水源保护
已经深达“细胞”
【采访对象】
北京市水务局水保总站主任毕勇刚
记者:密云水库作为北京市民的“大水缸”,在连续11年干旱,蓄水量徘徊在警戒蓄水量情况下,水质仍然保持在II类标准,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
毕勇刚:应该说北京对于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在水源保护上是功不可没。1999年以来,北京连续干旱,同时各处农家乐带来污染,北京面临水少水脏的严峻挑战。2002年,北京率先在全国开始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2007年被' target='_blank' >水利部认可,向全国81个县市推广。2010年开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所谓小流域是组成大流域的基本单元,构成大流域的“细胞”。只有将每个“细胞”消除污染,实现源头治污,才能使我们的水库、饮用水水质安全。因此可以说,北京市的水源保护已经深达“细胞”。
文/本报记者 解丽
家国十年.[年表]
2004年5月
北京市水务局宣告成立,作为市政府的组成部门,统一管理全市涉水事务,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全面管理和全过程管理,标志着北京结束了“多龙”治水的格局,确立了“一龙”管水的新体制。
2006年
城市污水处理提前达到' 奥运标准。市区9座污水厂处理污水7.8亿方,污水处理率首次达到90%。
2007年
全部完成六环以内520公里河道治理,实现清污分流、水质还清的目标。多年又脏又臭的河道水体还清,北京城市水系水环境面貌得到根本改观。
2008年
完成郊区最后70万农民饮水安全改造,用四年的时间累计使199万农民喝上安全水,在全国率先完成农民安全饮水设施改造任务,初步形成以市场机制为主的农民饮水管理模式。
2009年
《北京市排水和再生水管理办法》颁布实施。
2011年
进一步加强水务改革发展的起步之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务改革发展的意见》。
数字
本市对于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投入逐年递增,从2003年的7000万元增至2011年2.8亿元。
制图/潘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