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州一名医生今年4月份实名发布的一个网帖,在被从其个人网站“挪”到网络论坛上后,三个月间竟然累积了高达1.7亿的点击量,同时还被其他网站不断转载,总点击量近两亿。该热帖被网友大呼为“神帖”,“堪称全球网帖吉尼斯”。
记者查阅该帖发现,该“神帖”的作者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专科主任医师刘安平。今年4月份,他在央视看到有关北大第一医院医学教授熊卓为在自己工作的医院因腰椎手术后突然死亡的悲剧事件,为表达自己的思考,在个人网站上发表了题为《北大第一医院中年女教授死亡之争引发的思考》的帖子。该帖迅速被网络论坛引用,并持续被热切关注至今。网友甚至称,“一名有良心的医生在自己网站上撰文披露医疗黑幕,赢得网民一片赞扬,堪称钟南山第二。”
有意思的是,当本报记者昨日与发帖医生联系上时,他坦言对该帖在网上的火热毫不知情。“说实话,医疗人员中愿意出来说真话的人不多,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其中有对时下媒体的引导有所不满,另外群体中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也不多。”
网帖:
上论坛惊人火爆
今年4月12日,在被从个人网站上移到网络论坛上时,刘安平该帖的标题被改为《广州惊现敢言医疗内幕第一人,堪比钟南山》,立即以惊人的速度“火”了起来。
对于曾经沸沸扬扬的北大第一医院事件,刘安平直言其中的一些细节奥秘。
记者发现,刘安平虽然是一名业务繁忙的教授级主任医师,但是文字功夫过硬,而且言辞较为激烈尖锐。
也许正因为刘安平直言不讳,引发了大批网友对该帖的追捧。从该帖登上论坛至今的三个多月里,虽然回帖量只有十数个,但记者发现一直持续有网友点击该帖,最新点击量超过了1.7亿。对于时下海量的网络信息而言,这是一个让人咋舌的关注数字,也号称创下了论坛帖子的点击纪录。事实上,引发记者注意的正是这一个骇人的关注度。
网友:
需揭露医疗黑幕平台
作为一个从业多年的教授级医生,刘安平在对事件本身的关注以外,也揭露了自己很多对时下医疗现状的观察。
帖子中,这些对现状的揭露让网友们感到大快人心。记者发现,在后来的跟帖中,大量网友都把该帖作为一个抒发对时下医疗现状不满的平台,大诉其苦。
“其实帖子中并没有写到太多具体的黑幕,大多是抒发作为医疗人员对体制本身的感受。我也对该帖为何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感到好奇。”昨日,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院管理人员认为,该帖的火热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标题的设置,点中了时下大众对“医疗黑幕”话题的超高关注度。
昨日,本报记者与刘安平本人取得联系。让人意外的是,他本人完全不知道该帖在网络上引起了如此大的反响。“我平时工作很忙,当时发表了这篇文章,不久之后就被网站撤下了,我也没有去问什么原因。可能那是一个医疗服务网站,他们觉得太敏感了吧。”
对于有网站转载他的文章并引起广大网友追捧,刘安平也并不了解,三个月来他的工作一切如常。“可能是医生中像我这样写这些的并不多吧。”他想了想说, “说实话,大部分医疗人员对社会时事关注度不高,可能与自身工作专业技术性太强有关,大部分医疗人员都不会要求自己有很广的视野和思考。加上近年来对媒体宣传的意见,大部分医疗人员都不愿意发言。网络,倒是一个不错的渠道。”他表示,他并不仅写了这一篇文章,将来也不会停止对此的思考。
而对于网友给他“钟南山第二”的称号,他则显得很不好意思。“不要这样说,我只是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而已。”
业界:
“医疗黑幕”多被热捧
记者发现,在几乎每个网站上,关于“医疗黑幕”的帖子都是最热门的帖子之一,最近在猫扑网站上,一篇医生自揭“药扣”现状的帖子也获得热捧,网友们从中看到了时下医疗体制中仍存在的很多“黑洞”。
“大家对'神帖’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说出了对体制的思考,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把矛头指向医疗人员本身。我们今天刚刚开完培训课,有医务人员发言,流着泪说,我们的一点差错可能造成患者无可挽回的损失。这样的错误,一旦发生,就没有机会改正。这是真实的一幕,我们的医生不是恶魔,这个群体有害群之马,但不是全部,我们需要保持绝对的自省精神和感恩意识。”那位不愿具名的医院管理人员说。
《北大第一医院中年女教授死亡之争引发的思考》(节选)
“本来,笔者作为业内人士,耳闻或遭遇医患纠纷的事,可以说是跟开车磕磕碰碰一样,总是难以避免。因而,一直以来,我对各路媒体为吸引眼球而争相炒作的医疗纠纷、医疗事故之类,从来是置若罔闻,更不欲略置一辞。不过,此次事件,一是双方都是牛人,二来感觉四周明白人真的不多,且有感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终于忍不住要说上几句心里话了。”
“现今的高校也好,医院也罢,教授、博导车拉斗量,没准还给你亮出个院士的头衔。可这些人整天孜孜以求的都是些什么呢?除了不到一半的时间花在病人或学术的身上,大多是花在开会、吃喝、跑课题、跑关系,有的还很会炒' 股票 ……国内的名山大川跑完了,再往国外跑,欧美跑完了,再往非洲跑,反正地球那么大,不愁没地方跑。不混个一官半职,也要在行业学会里混个什么主委副主委秘书长常委之类,顶不济也要弄个什么博导之类的头衔。这样才有江湖地位。”
“一个病人进来,首先想到的不是怎样尽快将病人治好,而是怎样更有经济效益,于是各种五花八门的检查、各种贵重的药物、进口的药物,一股脑地蜂拥而上。理由当然多的是,全面检查有利于尽快明确诊断;使用贵重药品,疗效快、副作用少。况且,我们还都是按欧美最新治疗指南来用药的啊。”“可是,这些最新指南,谁敢说不是在各种商业公司医药公司的暗中操纵下,通过贿赂所谓的专家而猫腻出来的呢?是啊,一切都是为病人着想,可是是否想过,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他们靠血汗工厂打工,挣来的钱还要养家糊口,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
“媒体披露出来的一个细节也够雷人的,就是在女教授死亡后,当家属聘请的律师去封查病历时,发现了住院病历有多处被修改的痕迹,还有就是多个记录没有上级医师的签名。没想到北大医院,也出现这样的小儿科错漏。”
“弄虚作假,既是各级医疗机构的通病,也是各行各业的潜规则。事实上,现在大部分医院都是使用电子病历,很多情况下,病程记录都是写在电脑里头,隔个三五天或一个星期才打印出来,有的甚至在病人要出院的时候才匆匆忙忙一揽子全部打印出来。这样就很容易造成错漏,当然也给修改病历提供了方便。所以此次北大教授的死亡病历,多处漏了上级医师签名,恐怕就是这样造成的。”
“医患关系的恶化,双方的互不信任,从经济学上看,会加大成本,从社会学上看,会摧毁本来就十分稀缺的道德与价值体系,受损的将是社会中的每个人。如果我们对法律还有些许信心,那就还是等着二审法院的审判结果吧,尽管可能仍然是一个双方都不满意的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