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这天傍晚,大山深处的云南省安宁市草铺街道青龙哨村委会水井湾村民小组的苗族同胞聚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上,喝酒、唱歌、跳舞,给村里的老人们过节。
土生土长的苗族村民龙富员喜悦的脸上透着腼腆,“平时每周二、周六的晚上,我们也来广场上唱唱跳跳。以前村里只有一间100来平方米的砖瓦房作活动室,2011年,街道投入78万元,给我们建起了文化广场和苗族文化陈列馆。”
10年前,水井湾村民小组的文化活动经费(不含文化场所建设费)不过几百元,辖41个行政村的草铺街道总的文化活动经费也不过20万元,其中用于传统文化保护的约两三万元。而2012年,草铺街道的文化活动经费已近80万元,其中1/4用于传统文化保护。
在龙富员的账本里,文化活动经费增加带来的好处实实在在。“过去自己买芦笙,今年政府拿出5000元给我们买了10把新芦笙,还在村里办起芦笙培训班。”
龙富员细算:他去过昆明和楚雄等地表演,每天都有三四十块钱误工补助,每年能有三四次这样的机会。
“钱多钱少并不是最重要的。”在龙富员看来,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越来越重视,让他最开心。
(本报记者 胡洪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