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 商务部长" 陈德铭10日在十八大新闻中心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说,“未来中国要从六个方面入手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他在解释六方面措施之一的促进品牌消费时表示,未来中国在拉动内需扩大进口商品消费的同时,要降低奢侈品品牌的价格,也要减少(中国人旅游)在国外的过度消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品牌消费对于国内消费者而言除了奢侈品品牌价格在国内偏高之外,还存在于国内消费者对于国外品牌的态度。很多国外品牌并不是“奢侈品”但是来到中国就摇身一变成为了“面子”品牌,成为“面子”品牌之后的首要条件就是价格得让国人觉得掏得有“面子”,于是造成国内价格虚高。因此,人民群众在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应该将品牌消费回归理性。
普通消费品来中国摇身变时尚消费者“非贵价货不买”观念助推高价格
明明在国外是普通的消费品,进入国内市场抬高价格,摇身一变之后成了“小资”和“时尚”的代言词。近日有网友感叹:一个在美国每杯仅售3美元的普通饮料店,在中国竟成了“有档次”的去处。
记者调查后发现,美国一杯12盎司咖啡折合成人民币约为20元,比国内30元的价格便宜了五成,而一杯美式咖啡在国内卖到30元,比美国售价高出83%。
很多消费者不禁提出疑问,为什么大量国外品牌商品一入中国就“身价”倍涨?专家分析指出,除了关税、贸易、运输等方面的原因,很多消费者那种“非贵价货不买”的心态也助推了国外“超市货”在国内大行其道。
现象一:一双鞋国内外差上千元
王先生是ecco的忠实粉丝,“但是我很少会在国内买ecco的鞋子,因为从国外代购加上运费都只有国内专柜价格的三分之一。”王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找人从" 英国购买的一款商务皮鞋,加上运费后的价格为750元人民币,“而我在百货专柜看了同款的价格是2399元。”
分析:“非贵不买”推高价格
事实上,资料显示,存在价差的商品并不限于品牌鞋类。一项商务部门的调查显示,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产品这五类产品的20种品牌高档消费品,国内外的差价明显。
然而一些品牌为留住国内市场纷纷提高海外产品的市场价格,同时降低内地价格以缩小两地价差,以倩碧黄油为例,其在香港地区每瓶提价20港元,售价360港元(即288元),同时在内地降价20%售价340元。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税费,这也跟国内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有关,“很多人会直接根据价格来判定品牌的好坏,所以很多品牌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大打价格牌。”更有品牌内部人士表示,“有些消费者有不贵不买的心态,因此商品定价很贵却仍能卖得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