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吕文
随着年底的临近,理财产品又展开新一轮大战。经济导报记者调查采访发现,目前理财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有止跌回升趋势,有的理财机构甚至给出了预期年收益10%的“诱人”承诺。但业内专家表示,收益永远与风险相伴,要警惕高收益理财产品的潜在风险。
节日临近“催高”收益率
“据我观察,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已呈现出小幅上涨的趋势。这主要源于年末和农历新年到来之前,市场资金面趋紧所致。”' howImage('stock','1_600036',this,event,'1770') 招商银行(' 600036,' 股吧)济南洪楼支行理财师孙业栋对导报记者说,岁末银行年度考核迫近,跨年资金需求增加,银行的揽储冲动势必加剧,预计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将延续小幅上升趋势。
据介绍,招商银行目前销售的一款28天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573%,另一款55天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3%。而就在一两个月前,类似产品的收益率还不到4%。
实际上,进入四季度以来,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已全面扭转前三季度逐季下滑态势。导报记者在中行、工行等多家银行网点看到,银行正在发行的一年期理财产品收益多在4.6%以上,有的达到了4.8%,而上个月只有4.2%;半年和3个月的理财产品收益达到了4%,以前只有3.5%。青岛银行推出的半年期理财产品收益率高达5.2%。
值得注意的是,为在激烈竞争的理财产品市场中争取更多的份额,一些理财机构承诺的高收益率颇为令人吃惊。在省城济南,一家第三方金融理财机构即承诺“10万元起,预期年收益约10%以上”,并在1-12个月“回收本金和固定利息”,主要投资方向是' 信托、固定收益类投资基金等,其销售经理称产品十分热销。
面对种种诱惑,部分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把收益率作为了惟一的“刚性指标”,只选预期收益率高的产品,根本不在意产品的风险几何,也不管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究竟有没有可能实现,使得理财纠纷频频出现。
今年3月,济南市民刘先生就购买了一款理财产品,他当时看重这款产品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最高预期收益率可以达到8%左右。刘先生觉得,在股市低迷的情况下有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能够达到8%,已经是让人满意的收益率了。然而让他不解的是,产品运行了不足5个月的时间,就由于挂钩股票 跌破了预先设置的最低价格,产品自动终止。除了没能获得预期的8%的收益外,刘先生的本金也亏损了10%。
类似情况不一而足。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超过60款结构性理财产品未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挂钩黄金价格和汇率的产品成为“高危”品种。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朱相平表示,将预期收益率等同于实际收益是一个认识误区,预期收益率只是产品在运作正常的前提下,理财产品计划达到的收益目标。在市场不确定的情况下,理财机构的承诺常常成为空头支票,投资者的投入也难免会“打水漂”,因此必须保持头脑清醒。 同时,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前,应先看清楚合同约定的内容,口头宣传再好,最后还是要归结到合同的约定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