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各高校的新生才陆续报到,几' 家电信运营商校园营销的“开学典礼”却早已举行,更有企业从上半年就开始策划筹备,就是为了在这一年一度的金秋时节有个好收成。校园促销这几年拼得火药味十足,且大有愈战愈烈之势,种种迹象表明,运营商今年更是打得“头破血流”,让秋收变成了秋殇。人们不禁要问:校园恶战到底为哪般?
校园闹剧何时休?
东北一所商业职业学院要求学生必须换成某运营商的手机,因为上课点名、去食堂吃饭、洗澡、图书馆借书,包括进宿舍都和该运营商手机绑定。在一些高校,班主任也义不容辞地当起了营销员,在沟通手段多元化的今天,竟然将某运营商某业务作为日常与学生沟通的唯一工具,据说是由于能得到该运营商新增用户佣金。类似这样的运营商“绑架”学校和学生的新闻,记者几天来频频在网上看到。有人戏称,运营商在校园的这场大战,恐怕是中国市场的一大独特风景。
校园信息化本是件好事,但是在排他过程中剥夺了用户的消费选择权,形成强制消费却让人诟病。我们不得不为行业发展担忧。
某运营商基层员工向记者诉苦:目前自己企业不仅无法到校园设展台,连在校园里勤工俭学的学生直销员都受到竞争对手的恐吓,也会被校方强制驱逐。无独有偶,近日湖南媒体报道了一则王同学到一所技术学校勤工俭学卖手机卡遭暴打的新闻,挨打的原因就在于所卖手机卡的竞争对手取得了该校的独家经营权。最近还有报道称运营商在校园服务的' 通信基站天线遭到恶意破坏。这让人不禁感慨,' 电信行业竞争手段怎会如此原始又粗暴?
像这样的校园市场恶性竞争手段不断翻新,有运营商员工感慨“新生开学日,必是电信行业的闹剧上演时”。湖北省通信管理局在7月底制定了“十条禁令”来规范校园市场。例如严禁采取与高校、车站等单位或电信用户签署排他性协议或变相排他性协议;严禁收购竞争对手终端设备和SIM卡、UIM卡;严禁单方或与高校合作,限定用户使用其指定的业务等。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十条禁令内容正是对近年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总结。
我们痛心地看到,从价格战到不正当竞争,从违规行为到违法行为,这些年,校园市场战的规格在不断升级。今年江苏省通信管理局更是拉上了省教育厅和省工商局一起对校园市场进行规范,其中省工商局负责对营销中涉嫌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查处,这样的高压线能否挡得住校园血拼,尚不得而知。
赔本吆喝害人害己害行业
“不管怎么算,移动更划算。”“算都不用算,电信最划算。”“划算不划算,沃说了算!”这是近日在SNS网站上转发率很高的广告图片。这个广告折射出眼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这种恶战给企业、行业带来的损失可不划算!
“开学了,学校通知书里夹带××卡,开通72小时内,充50送50,每月5元钱可以设置本地通话费0.01/分钟的5个亲情号。每月两元钱可以开通一个长途号,送1000分钟该号长途通话时间,这个业务可以加无限多长途号。”这是近日' 微博里曝出的信息。在校园市场,恶性竞争已经从降低资费、入网送礼以及存费送费发展到这种近似白送的、不计成本的血拼。
经过这样的血拼,校园市场将会从一片富有潜力的“蓝海”很快成为利润微薄的“红海”。电信运营商如此卖力地“赔本赚吆喝”,冠冕堂皇的理由竟然是看重大学生的成长性,其实却是以耗尽竞争对手成本为目的。这样带来的结果是使一些用户养成了钻空子甚至形成欠费坏账的不良消费习惯,给整个行业带来更加恶劣的竞争环境。用户对这种所谓的低价其实也不买账,很多网友认为这是挖坑行为,被“骗”入网才发现其实并不实惠。
在资费降到地平线之下的同时,各企业对学校公关的投入却直线上升。电信运营商各显神通,对学校领导、分管学生工作的部门攻坚,慷慨地赞助学校各类新生入校活动,从而取得宣传推广的便利。更有甚者,不惜花巨额经费作为“封校费”,从而取得在高校的排他性“垄断权”。
“……只要拿着您的手机号卡到××营业厅,换成我们的号卡,就能获赠100元话费,还有精美小礼物赠送……”某高校的小刘接到这个奇怪电话后将信将疑地去试了试,发现真有这等“好事”。这几年来,通信监管部门三令五申严禁收购、置换竞争对手终端设备以及号卡,但这样的现象今天依然存在。试问,这又会带来多大的国有资产流失?
其实,损失的不仅是企业和国有资产,频繁曝出的丑闻让电信运营商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企业形象遭到毁灭性破坏。竞争已如此惨烈,还被人冠以“垄断”的名声,电信运营商里外不是人,这种不正当竞争的恶果谁来承担?!
还校园一片纯净吧
种种校园竞争之怪现象,记者不禁要问,被政府明令禁止、被媒体屡屡曝光、对行业带来极大损害、让用户看热闹的恶性竞争行为为何屡禁不止,愈演愈烈?
由于校园市场潜力巨大是一个便于集中开发的沃土,因此运营商不惜一切代价以期攻下这个堡垒。各地电信企业下达的校园市场的任务与指标相当强硬,占优的要确保优势地位不下降,弱势企业要求增加市场份额,能抢一分地是一分地,新入者则必须攻下一城半池——在无法完成的任务面前,不正当竞争甚至成为各家企业有组织、有策划的首选。即使各电信企业对校园市场竞争的混乱早已厌倦,也曾自觉签署自律协议希望维持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然而协议有时候只是“聋子的耳朵———摆设”,私下的小动作依然难以消除。有' 业界专家' 评论:在竞争主体极不平衡的竞争格局下,几家运营商很难形成互相制约的关系。
虽然政府监管的决心和力度很大,从去年初工信部出台《关于规范当前电信市场秩序的意见》,到今年暑期各地通管局纷纷出台各种禁令、文件,然而由于校园营销时间短,用现在时的文件处理过去时的问题还是显得力不从心。空子是越钻越大,暗地里使的歪招更难以追究。在这种竞争中,谁都难保清白,有员工说:“举报的结果必然是几家运营商一起受罚。弱势企业哪罚得起?强势企业又会满不在乎!到头来亏的是国家的钱,反正不掏自己的腰包。”
在百度里输入“校园竞争”的关键字,跳出的链接几乎都是电信运营商之间的。记者想不通,那么多行业为啥只有电信业打得不可开交呢?难怪有许多人说,电信行业就是有钱,砸钱如同扔废纸片。如何让校园恢复平静,让学生能够在比较之后有自主选择权,从而享受最适合的优质服务与应用,这个简单而朴实的愿望,怎么就那么难以实现呢?
不管怎么说,请还校园一片纯净吧。那是学生念书的地方,不是电信吆喝的场所,更不是恶性竞争染红的战场。一句话:从各级企业领导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