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里有了闲钱,很多市民都会很自然地想到去银行问问有什么合适的理财产品。2012年,股市、金市一片低迷,虽然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也是一路走低,直到临近年底才有了起色,但由于收益稳健,仍是很多市民理财的最爱。回首一年来,记者发现理财产品具有每逢季末预期收益率上扬、超过半数期限在三个月以内、非保本型产品为主等特点。
有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理财产品已发行了将近2.4万款,远远超过了去年发行量的总和,预计全年发行量不低于3万款,募集资金规模流量不低于20万亿元,超出证券投资基金、'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和' 信托产品募资规模的总和,成为理财市场中的“老大”。
尽管发行规模迅速扩大,受' target='_blank' >央行降准及降息影响,今年绝大部分时间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水平都在走低,只在临近年底时才有了起色,预期年化收益率超过5%的产品“重现江湖”。以一家国有银行发行的一系列同类型产品为例,期限91天、62天和34天的产品,今年年初时预期年化收益率分别为5.3%、5.15%和5.1%;到年中时降到4.3%、4.1%和3.9%;第三季度末时又降到3.75%、3.7%和3.55%;而近日已分别回升至4.15%、4.1%和4%。
因为银行要面对季末考核,每逢季末,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都会有所上扬,个别银行的有些产品,预期收益率甚至高得令人吃惊。比如6月底时,一款期限只有2天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7%;一款跨“十一”假期发行的期限为112天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6.3%;本月一款期限为298天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也达到5.7%。有些市民“摸”准了银行的“脉动”,专门赶在季末“采购”高收益理财产品。
期限 三月期以内产品超过半数
市场中的理财产品,期限可分为三个月以下、三到六个月、六个月到一年和一年以上几种,其中期限在三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超过了半数,期限为三到六个月的产品约占两三成,期限在六个月到一年的产品约占一成半,而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产品则寥寥无几。
今年下半年,央行叫停了期限超短、收益超高的理财产品。受此影响,期限在一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数量大减,现在则基本已经“绝迹”。银行加大了期限为一个月到三个月的产品发行力度,有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该期限的理财产品市场占比与去年相比增加了两成多。
采访中记者发现,期限为一个月到三个月的理财产品由于投资灵活,且收益水平也相当可观,是许多市民眼中“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因而一直都是理财市场中的“热门”。尽管有些银行理财经理会在市民选购产品时,提示其在降息周期可以适当选择期限稍长的产品以锁定未来收益,但很多市民还是倾向于购买这个期限的理财产品。
结构 非保本型成为主流
尽管“保本”曾一度是许多市民选择投资品种的重要标准,但从今年理财产品的发行情况来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仍在市场中占了主流,占比在六成以上。由于与股票 、基金、黄金等投资品种相比,银行理财产品相对稳健,很多市民也已不再“谈"非"色变”。
“我原先一看到"非保本"的字样,就自动把那款产品从考虑购买的名单里划掉了。但后来发现周围很多人都在购买这类产品,而且和保本产品相比,这类产品的收益水平又往往高出一截,就自己也尝试着购买了几次。一直到现在,我购买的非保本产品也没有一款真的亏本,预期收益率也基本都实现了。”市民王先生表示,有了前期的尝试,现在自己投资的胆子也大了一些。
但业内人士也提醒市民,与大多数保本的理财产品相比,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的投资风险还是要大一些。虽然没能实现预期收益率的产品比较少,亏本的产品更少,但这种风险还是客观存在的,市民选购时还应量力而行。新报记者 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