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以来,本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开设专栏,连续关注集中连片扶贫攻坚问题。记者奔赴甘肃陇南的秦巴山区、山西永和的' target='_blank' >吕梁山区、广西大化的石漠化重灾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面对面了解百姓诉求、深入采访当地发展路径,用述评、通讯、快评等形式,展现了我国扶贫攻坚壮阔征程的一个侧面。
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与有力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艰苦努力下,我国贫困现象明显缓解,贫困人口也大幅度减少,扶贫开发工作成就显著。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依然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返贫。由于扶贫对象经济基础薄弱,应对外部冲击能力差,自然灾害、家庭变故、市场波动等因素都会造成返贫,巩固脱贫成果任务依然艰巨。
事实证明,仅仅依靠“输血”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消除贫困,防止返贫现象,不仅是要降低绝对贫困人口数量,更重要的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转变扶贫方式,成为提高贫困地区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各级政府部门必须为贫困群众支好致富招、铺好发展路,增强贫困对象自我发展的能力,最终实现贫困人口的彻底脱贫。
支好致富招,需要我们在扶贫工作中,科学分析贫困地区的现实条件,因地制宜寻找符合当地发展的致富方法,让当地百姓真正能用得上、富得了。铺好发展路,需要我们在扶贫工作中,摸清群众所思所想,回应群众所期所盼,切实掌握群众致富过程中的困难,并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从战略高度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要求、作出部署。落实习总书记这一要求,需要把扶贫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和扎实,切实为群众支好致富招、铺好发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