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招商、招大商”,地方政府使出浑身解数早不是新鲜事,而在近期掀起的一轮沿海产业内迁潮中,此景有愈演愈烈之势。中西部地区各省市急于发展经济,实现赶超,积极争夺有限的大企业、大项目资源,本来无可厚非,但若不惜血本,随意许诺,很可能会留下后患,反而不利于地方经济和产业的长久发展。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号称全国八大区域枢纽机场之一,每天迎送旅客约2万人。这些来去匆匆的人们可能并不知道,从9月中旬开始,在机场跑道以北5公里的郑州航空港区一处大工地上,超过6000名建筑工人正在夜以继日地忙碌,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没尝过坐飞机的滋味。
如今,无数的起重塔机、重型卡车和堆积如山的建材,构成了这处工地上的风景。到今年年底,这里会屹立起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随后,10万劳动大军将加入绵长的富士康流水生产线,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时下最热门的苹果iPhone手机,再用飞机转运到世界各地。
大半年前在华南沿海被满城风雨搅得颇有些狼狈不堪的富士康集团老板郭台铭,转眼之间成了中原大地上呼风唤雨的主角。
综合保税区“保住”富士康?
今年8月,离新郑国际机场不远的一家酒店的四楼上,一间会议室成了郑州市政府富士康项目指挥部的临时办公室,对面的另一间会议室,则供富士康方面人员使用。
“白加黑”(白天和晚上)和“五加二”(工作日和周末)的工作要求,醒目地贴在富士康项目指挥部办公室的墙上。每天下午所有人都要准时出席例会,汇报各自负责的工程最新进展,任何拖延和耽误,都会受到严厉警告甚至处罚。
与此同时,一个名为“郑州综合保税区申请办公室”的临时机构,也悄悄成立了,它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国家申请设立中部地区第一个综合保税区。据了解,这个规划中的综合保税区,刚好与紧张建设的富士康郑州航空港生产基地位置完全吻合。
不久前,河南省政府口岸办公室副主任王旭透露,郑州综合保税区的申建,已得到国家海关总署、发改委、财政部、税务总局及外汇管理局等国务院十部委的明确首肯和大力支持,综合保税区的规划、选址和筹建工作正在快速同步推进。
据公开资料显示,国家海关总署、发改委等7个部门联合组成的调研组,经河南省政府协调安排,已就此召开了多次论证会。
有河南省及郑州市一些官员私下表示,加紧向国家申建综合保税区,目的是为了吸引和留住富士康。
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财贸处处长李兴山认为,河南自身扩大对外开放,早就需要综合保税区这样一个平台,决不仅仅是冲着富士康而来。
在此之前,河南省内仅有郑州出口加工区具有保税功能,刚刚获批的郑州市保税物流园区(B型),只有仓储、物流功能,如能成立国家级的综合保税区,无疑能为外来投资企业提供更多优惠。
郑州出口加工区一位官员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像富士康这样两头在外的电子产品代工企业,如果不设在保税区内,几乎无法存活。
这位官员举例说,按照常规海关程序,一家进出口加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需要经过检测、报关、检疫等多道关口,走完这些流程需要较长时间,这常常是企业利润的最大杀手。
“市场上电子产品价格波动很大,多耽搁一天,都会增加意想不到的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他说。
对综合保税区申建,河南省和郑州市两级政府官员也是志在必得。郑州市政府办公厅一位官员承认,有了富士康这样大名鼎鼎的外来企业作为支持,相信可以加快综合保税区的落实,这对政企双方都是好事,是双赢。
也许正因为如此,郑州综合保税区的申建,就成了富士康落户郑州的谈判过程中,郭台铭与河南省双方都想掌握的一枚关键棋子。
“省长工程”与“郑州速度”
富士康在郑州先后注册了三家公司。
正在郑州航空港区加紧建设一期工程的是鸿富锦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又称富士康' 科技园区。它是三家公司中规模最大的,在郑州市工商局的注册金额为1亿美元,投资总额据称达2.98亿美元。
设在郑州市郊中牟县的富鼎精密工业有限公司规模较小,仅占富士康在郑州计划生产能力的1%~3%左右,主要为其产品提供配套支持。
最先落户的富泰华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今年7月5日注册成立,投资规模1200万美元,它设在占地2.7平方公里的郑州出口加工区内。
在这个位于郑州市区东南角,与航空港区相距约30余公里的加工区里,富士康不仅能够享受到生产资料进口免税、原料报税、产品出口免增值税和消费税等好处,还可享受投资头两年免缴企业所得税、第三至第五年所得税减半的待遇。其他如土地租金、用水用电等方面,也有相当大的优惠。
郑州出口加工区办公室秘书贾云峰回忆说,富士康投资河南的“第一单”敲定后,加工区管委会从领导到普通员工100多人,整整一个月夜里都是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的。
为了满足富士康方面限定的近乎苛刻的投产时间表,最初半个月里,2000名工人分三班倒,24小时昼夜赶工,完成了一共7栋合计6.2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的改造及电力设备安装等基建工作,因厂房不足,一家入驻加工区多时的纺织企业干脆被管委会“请了出来”。
创造奇迹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富士康厂房需要的特殊规格的电缆和空气压缩机,在市场上一时无法买到,郑州市政府指示,到市内正在施工的大型工地比如地铁工程现场去“借”。
郑州市政府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说,只能先让其他工地等着,不然怎么办?因为这是“省长工程”。
出口加工区管委会还为富士康办公区准备了200多套桌椅,每张桌子上都配置了电脑,接上网线,室内都装好了空调,富士康的管理人员一来就可以直接投入工作。
“我们都配备好,省得他们自己掏钱买了。”贾云峰说。
在郑州出口加工区,市政府按照富士康的要求建造了一座造价高达上千万元的空气压缩站,而出口加工区对面,新建了一座可容纳5000人同时就餐的超大型餐厅。政府还出资为富士康厂区雇用了一批保安和清洁工。
“省长工程”创造出了“郑州速度”:8月2日,富泰华精密电子正式投产,从一纸投资协议到第一个零部件落地,前后仅仅用了一个月。郑州市政府为此相当自豪,事后特别表彰了参与项目建设的一些骨干代表,据说富士康也对首度合作顺利感到满意。
如今,郑州航空港区的富士康科技园区,同样要求实现“郑州速度”,一期工程必须在4个月内完工,而正常情况下,兴建60万平方米的厂房及配套设施,工期至少需要12个月。为满足富士康提出的日程表,河南一建、河南五建和郑州市一建三家国有建筑公司“出手”了。
将民营背景及非郑州市直属的建筑企业排除在外,原因不难理解,这些企业一方面会计较能否赚钱,另一方面不一定愿意听市政府“指挥”。
负责现场施工的河南五建项目经理周劳动说,工期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又要保证质量,仅各种建材配置一项,成本就要增加近一倍。他还透露,经富士康方面跟三家承建企业讨价还价,最后双方达成的意向是工程报价在定额价基础上再降低8%。
“说句不应该说的话,这个工程给它(富士康)优惠的幅度太大了。”周劳动说。
据了解,富士康科技园区是典型的“三边工程”:承建企业未进行任何招投标就开始施工,开工后才拿到富士康出具的工程设计图,他们一边设计一边施工,一边跟富士康谈合同具体细节。
微妙的“双赢”
尽管富士康大举投资郑州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其生产基地建设也是热火朝天,但对其落户过程中谈判和签约的种种细节,河南省及郑州市官方秘而不宣,据说郑州市主要领导曾在多个场合明令属下“不得随意接受记者采访”。
一位郑州市政府官员在婉拒《中国经营报》记者的采访要求时称,有些事情现在不方便透露,一来是政府和企业双方有过共同约定,二来郭台铭及鸿海集团(富士康母公司)也一再强烈要求保持低调。
“讲句实在话,现在从富士康到郑州这个事情上,谁都榨不出太多的新闻油水。”这位官员说。
郑州市财政局一位官员认为,除了对富士康有所承诺外,河南省及郑州市政府应该有更多考虑:一旦针对富士康的特殊优惠政策公诸于众,恐怕吊起其他外来投资企业的胃口,它们会提出同样甚至更多的要求。
早在3年前,河南省就对富士康展开了追求攻势。比如郑州市政府从多个职能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富士康科技集团郑州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由市长亲任组长,专门负责引进富士康的工作。
虽然苦恋多时,但实际进展甚微。用河南省商务厅外资管理处处长张旭升的话说就是,“当时富士康对郑州没什么兴趣”。
直到金融危机冲击中国沿海制造业,富士康首当其冲,遭遇订单缩水、工人涨薪乃至后来惊心动魄的“XX连跳”一系列打击,郭台铭终于拍板生产基地陆续内迁,河南郑州才与四川成都、山西太原、湖北武汉以及重庆、天津等地,陆续进入其布局版图。
据说,郑州市政府为引进富士康投资,设立了一笔数额不详的财政专项资金。前述郑州市财政局官员称,每年该市用于招商引资的专项资金为5000万元,这笔钱就算全花在富士康身上也未必够。
河南省民营经济学会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称,为了让富士康这样的“大家伙”落户本省本市,各地会开出很有诱惑力的“价码”,对外公开说的,都是各种条件不低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而诸如地价优惠及税费减免幅度等等,各地都守口如瓶。
记者从一些渠道了解到,郑州航空港富士康科技园区所在地,原有10个自然村,共约8000人口,他们的土地由政府租用,租金每年每亩1200元。至于以何种方式、以什么水平的价格转给富士康使用,迄今未有明确说法。
在河南各地乃至国内其他地区,以“零地价”招商引资,或收了土地租金后,通过税收减免等途径暗中返还给企业,已不是什么秘密。今年以来富士康全国四处出击,与各地政府谈判合作,有意无意地制造“僧多粥少”的局面,无疑也是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战术。
一位富士康郑州项目管理人员这样评价他的东家:“企业是鱼,哪里有水就往哪里游。”而河南能在如此惨烈的竞争中胜出,自然代价不菲。
今年6月的某一天发生在新郑国际机场的一幕,颇有象征意味:60岁的郭台铭抱着刚刚3岁的小女儿,走下他那架湾流公务机的舷梯,河南省及郑州市政府高官打破惯例,在烈日炎炎下迎候,双方见面寒暄的主要话题,是放眼望去跑道远处那片不见边际的土地。
三个月后,那片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富士康在中国中部地区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将拔地而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