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银行理财陷“夺命金”争论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img border=1 alt="本报记者 杨汛" align=middle src="http://i8.hexunimg.cn/2013-02-01/150823956.jpg"> 本报记者 杨汛 银行理财产品究竟是居民理财的好保障,还是巨额亏损的“夺命金”? “理财产品巨亏44%,银行理财实为"夺命金"。”近日,市场上对银行理财做出了如此形容。但昨日这句话遭到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本报记者 杨汛 本报记者 杨汛

银行理财产品究竟是居民理财的好保障,还是巨额亏损的“夺命金”?

“理财产品巨亏44%,银行理财实为"夺命金"。”近日,市场上对银行理财做出了如此形容。但昨日这句话遭到了" 中国银行(" 601988," 股吧)业协会专职副会长" 杨再平的驳斥,称报道失实。杨再平同时引用数据称,银行理财收益超过同期年存款利率

乱象:地下" 私募纠纷频现

“根据你的风险评估报告,本来你是不能买的,但是我可以帮你。”《夺命金》是一部以金融投资理财为背景的电影。在电影中,一位银行员工为完成销售任务,将一位毫无投资经验的客户风险承受等级从“谨慎型”直接提升到“进取型”,并帮她购买了基金

“您买这个理财产品尽管放心,肯定保本!收益还高!”对于常去银行办理业务的市民而言,这并不是陌生的说辞。一种情况,是在销售理财产品之前冠以诱人的宣传,却故意回避潜藏的风险,最终因运作不善导致亏损;而另一些所谓的“理财产品”并非银行发行,也不是银行代销,而是银行员工私下售卖的一款涉嫌违规的“有限合伙" 私募基金”,俗称“地下私募”。

一位第三方理财机构经理透露,一些品质欠佳的产品为了能在银行销售,给出的回佣最高能达到3%至5%。在诱惑面前,一些基层银行和个人丧失底线,“忽悠”消费者购买不适合他们的理财产品。

也许这些事件仅仅是个别案例,却恰好暗合了《夺命金》中上演的剧情。

反驳:收益超存款何谈夺命

《夺命金》的故事,近日与国内银行理财产品联系起来。事发于" 工商银行(" 601398," 股吧)一款名为“2007年第1期基金股票 双重精选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产品。这款产品为中资银行亏损幅度最大的产品。它的投资标的是" 中融信托的“" 超日太阳(" 002506," 股吧)股权收益权投资集合资金" 信托计划”,而该信托计划投向的超日太阳,近期陷入资金链紧张的传闻中。

杨再平昨日反驳称,经核查,工行该理财产品并未投于任何与超日太阳资金信托计划有关资产,市场传闻失实。

而针对银行理财产品是“夺命金”的说法,杨再平表示,上年18家开展理财业务的主要银行为客户实现投资收益2464亿元,加权年化回报率为4.11%,高于同期3.25%的年存款利率,“何来夺命金之说?”

虽然“夺命金”的指责被反驳,但近期银行理财产品问题频发却是不争的事实。从某商业银行员工私卖理财产品致客户亏损;再到某大型国有银行代销信托产品造成浮亏,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

监管:银行违规将被追责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种乱象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

" 银监会在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上表示,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并叫停银行代销PE(私募股权)理财产品。

银监会主席助理" 阎庆民表示,当前中国银行理财业务尽管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银行与客户对理财业务风险收益特征认识不一致、银行内部管理水平与业务发展步伐不一致,银行业务发展与监管要求不一致。他强调银行特别要注意规范销售行为,严禁误导消费者购买。

此外,中国银行业协会也正式发布《关于加强银行理财产品销售自律工作的十条约定》,明确要求银行要在销售文件中明确提示产品适合销售的客户范围,做到发售的理财产品均注明风险等级。

同时,应科学合理地进行客户分类,客观真实地对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确定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等级,在理财产品风险评级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间建立对应关系,并持续做好风险评估和提示工作。而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一旦违反这些约定,将予以通报。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

4.25黄金多空争夺可双向斩利,周获利4.3万不过尔尔!

上一篇:

芯片市场: 全球经济复苏 今年9月芯片销售同比增26%(组图)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